淋巴结微转移包括malignantcellclustersnolargerhan0.2mm/nolargerthan2mm两类。乳腺癌的AJCC指南已经将淋巴结微转移列入了N分期中:
而在肺癌中,淋巴结微转移的预后效应亟待探索,为此陈昶团队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AmJSurgPathol和AnnSurOncol等杂志。
团队为了发现早期肺癌患者中的高复发率人群(甚至可高达总早期肺癌患者群体的30%),第一步团队实施了一项大样本的高选择性亚组分析,通过特殊染色检测3,个常规病理诊断阴性的淋巴结样本,发现了隐匿性淋巴结微转移的现象(0.2mm的微转移灶),而该现象正与术后复发和远期疗效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因而证实了淋巴结微转移是严重影响早期肺癌术后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研究进一步筛选出了微转移的高危患者人群,并明确了其特异性的肿瘤复发模式为胸腔内局部复发,而非远处转移(AmJSurgPathol.Sep;41(9):-.)。此项研究不仅仅明确了微转移的临床价值,还完善了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标准,明确为双标记物联合鉴定(角蛋白及甲状腺转录因子-1),因而有效推动了将淋巴结微转移用作常规病理评估的价值,为后继辅助治疗的精准实施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团队纳入例医院手术的同时符合临床I期和病理T1-2aN0-1M0期两个标准的病例。通过淋巴结石蜡切片cytokeratin(AE1/AE3)和TTF1(8G7G3/1)免疫组化评分进行淋巴结微转移判定。根据入组标准共纳入例,共个淋巴结进行了淋巴结微转移判定。其中,55例(9.3%)病理诊断为N0的病例发现了淋巴结微转移。明确无淋巴结微转移与淋巴结转移组预后优于淋巴结微转移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80%versus25%;P0.;5年总生存率:87%versus43%;P0.);淋巴结微转移组预后优于淋巴结转移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25%versus8%;P=0.;5年总生存率:43%versus20%;P=0.)。在T1和T2a的亚组分析中,也得到了相同的预后分层。
多因素COX分析得出将淋巴结微转移放入淋巴结分期后淋巴结新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新淋巴结分期在T1和T2a的亚组分析中同样是独立危险因素。团队有效推动了淋巴结微转移在N分期具有潜在新增分期亚组的可能。
综上,淋巴结微转移于肺癌预后的标志性意义在未来可期更进一步的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