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瑞萍等丨困境与对策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 [复制链接]

1#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20004.html
    

张瑞萍?甘肃*法大学环境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甘肃省“飞天学者”,华东*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邓建华?甘肃*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李国歆?甘肃*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

伴随刑法修正案(八)对生态环境犯罪法益的立法转向,有条件的承认环境资源也是刑法所值得保护的利益。生态环境犯罪法益理论所侧重法益恢复、轻缓刑罚的思想与恢复性司法的利益平衡、犯罪人再社会化具有目标一致性,因而相互契合。恢复性司法应用于生态环境犯罪的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实践中仍然存在适用方式法律依据不足、适用范围存有局限、司法裁量标准缺位以及配套制度残缺等突出问题和现实困境。应当通过完善立法、健全裁量标准、完善配套制度的对策予以应对。

关键词:恢复性司法?环境犯罪?犯罪法益?限定环境本位思想?非刑罚措施

20个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在认识到传统刑事司法理念无法摆脱司法资源紧缺、犯罪率持续攀升等现实困境时,恢复性司法模式作为传统报应性刑罚为主司法模式的替身迈向舞台中央。纵使各国对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实施路径纷杂不一,但其实质上的核心论调都着眼于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对立和冲突、以赔偿作为生态恢复(修复)手段,并将促成社会关系重归完满视为刑事司法之目标。最高人民法院于年颁行实行的《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将上述恢复性司法理念引入生态环境犯罪领域,旨在对受损害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生态修复。本文将以现实困境、完善对策的进路对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应用展开思索。

一、恢复性司法理念与生态环境犯罪保护法益的切合

(一)法益之转向: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限定环境本位思想

要将恢复性司法理念应用于生态环境犯罪当中,首先应当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否有效得契合。刑法学界中结果无价值论者将犯罪的本质认定为法益侵害,而行为无价值论者也认为对法益的保护是规范之正当性所在。学界存在两种观点,即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及生态环境本位思想。坚持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念的学者认为生态环境犯罪所保护的法益系生态环境背后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等利益,生态环境本身并非刑法所保护的生活利益。坚持环境本位思想法益观念的学者认为人并非居于万物主宰者的地位,而不过只是作为环境一部分的存在,环境资源本身就是刑法值得保护的利益,具备可罚性与否并不以污染造成人的利益损害为必要条件。但由于上述两种纯粹学说的产生背景所限,其自身都具有无可避免地弊端。晚近出现的折中说则承认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资源应当作为独立的刑法保护生态法益,但将之进行限定——只有作为人的生活基础发挥机能时,才值得刑法予以保护。

刑法修正案(八)对污染环境罪的罪状修改则标志着我国刑法环境保护法益的思想由纯粹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限定的环境法益学说。该罪罪状中的“致使公私财产遭受损失”调整为“严重污染环境的”,实际上表明生态环境犯罪保护的不仅是环境资源背后的人的生命、健康权,环境资源本身即是刑法值得保护的利益,这样从解释论上理解环境法益也有助于刑法整体的协调,毕竟我国刑法第条对珍贵、濒危动物的保护无论如何都不能算在保护人的权益之上。但纯粹的生态学法益思想同样也与我国刑法体系不符,毕竟我国刑法只保护部分生态资源,而非一切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皆构成犯罪。综上所述,应当认为我国生态环境犯罪所保护的法益已经由纯粹人类中心主义转向限定的生态环境本位思想——作为人类生活基础的环境资源值得刑法保护。

(二)相互切合:恢复性司法与环境犯罪保护法益的一致性

尽管对于恢复性司法很难有一个完全一致的认识,但至少应当认为恢复性司法理念有如下两大特点:利益平衡和修复社会关系。上述要素包含了对刑事法律以“被告人—国家”二元对立模式为基础创设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则的反思,对抗诉讼模式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考虑犯罪的成因,忽视了双方当事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强调利益平衡则有助于通过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双向沟通,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平衡利益关系。强调修复社会关系则意味着对报应性司法等传统司法模式的反思,恢复性司法不仅强调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损害赔偿,同时注重对于社会关系的填补,防止将犯罪人隔绝于社会之外。

首先,生态环境犯罪侵害的是作为人类生存条件的环境资源,依据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作为整个生态体系当中的一个环节,由于底层食物链遭受污染难以自然分解的元素经由食物链的向上传导,在此过程中污染浓度逐渐增高,最终损害营养等级较高的人类。仅仅对加害人处以自由刑、罚金刑对于环境资源的恢复而言显然于事无补,因而强调利益平衡的恢复性司法理念便有了用武之地,例如通过责令加害人补植种林等方式达到对环境资源损耗的填补,这也恰恰是实现环境犯罪保护法益的应有之义。

其次,生态环境犯罪作为非传统犯罪,道义可谴责性往往低于自然犯,因而刑罚较为轻缓。将之判处短期监禁刑有滋生共同犯罪等风险,不利于特殊预防的实现,且贴上犯罪标签后也不利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通过对罪行较轻的行为人判处缓刑并责令社区劳动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恢复,也能够通过犯罪人的有效参与实现其再社会化。

二、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适用中的实践特征

恢复性司法理念在生态环境犯罪领域中主要通过行为人恢复环境资源或间接恢复生态资源加以体现,但在适用方式上呈现出适用方式多样化、司法裁量灵活以及司法应用案件数量持续上升的特点。

(一)适用方式多样化

第一,将恢复生态环境资源作为非刑罚措施加以适用。这也是司法实践中适用较多的常见情形,即采取刑罚以外的实体性处罚方法对之加以运用。如在彭某某滥伐林木案中,法院对行为人处以自由刑的同时责令行为人在一年内将其滥伐的杉树补种株。该县法院将上述适用恢复性司法的方式作为典型加以宣传,并在全县生态环境犯罪审判中予以推广。上述判例在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案例不胜枚举。再如李某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中,法院判令被告人李某按期履行复垦协议,修复其毁损的环境资源。

第二,将恢复生态环境作为罚金刑的替代执行方式。邵武县法院于年出台《林木补种监管令实施细则》规定对于无力赔偿和缴纳罚金的被告人,可以对其适用以劳务代缴罚金的执行方式。如在杨某滥伐林木案审理过程中,法院确认了被告人以补种林木的方式折抵其尚未缴纳的罚金。实践中也出现由被告人亲友代为进行生态恢复的情形。

第三,将恢复生态环境资源作为刑罚裁量事由适用。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在被告人被判处三年以下自由刑时,由于被告人具有悔罪表现且人身危险性较低,进而判处被告人缓刑,并将自愿承担恢复生态环境作为酌定从轻处罚情节。如陈某某滥伐林木案中,法院根据行为人按照要求补植复绿的行为,对其判处缓刑,并要求被告人在考验期内按要求抚育阔叶树苗。漆某某滥伐林木案中,亦将行为人补植复绿作为酌情从轻处罚的事由。这些案例都是我国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对恢复性司法理念进行的有效适用。

第四,将恢复生态环境资源以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适用。在司法实践中,此种适用生态恢复(修复)责任的途径也较为常见。例如在陈某某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中,公诉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提出了恢复生态环境资源的诉求,法院在判决书中责令行为人限期对受破坏土地按照确定的恢复方案进行修复,行为人逾期或未通过验收则应缴纳修复费20余万元。再如李某某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中,检察机关同样以公益诉讼起诉人身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法院判处行为人对锦江河水域进行增殖修复,行为人超过期限未完成修复应当缴纳元作为生态修复费用。

(二)司法裁量灵活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生态恢复(修复)责任认定以及生态恢复(修复)责任的司法评价存在较大裁量空间,司法裁量更为灵活。在适用方式上,将承担恢复生态环境责任认定为酌定裁量事由是司法实践中的常态,但是否以被告人履行完毕则存在不同。如漆某某滥伐林木案中,法院凭借被告人在审理期间所签订的补植协议便认定为存在悔罪表现,而以行为人履行完毕生态恢复(修复)责任作为酌定从轻处罚条件同样存在,因而在对于生态恢复(修复)责任的评价方面法院裁量较为灵活。在生态恢复(修复)责任的认定中这一特点则更为突出,如在李某某盗伐林木案中,行为人在山场盗伐林木活立木蓄积8.立方米,被处以五千元罚金,并责令补植毛竹1亩。而同年在该省陈某某滥伐林木案中,行为人滥伐林木活立木蓄积50余立方米,被处以八千元罚金,同样责令补植1亩林木。

(三)案件数量上升

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文书库进行检索,将案件类型选定为“刑事案件”,以“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为限定案由,文书类型为“判决书”,审判程序为“一审”,分别以“补植复绿”“增殖放流”为裁判结果中的关键词,以统计恢复性司法理念在生态环境犯罪领域中的适用数量变化。“补植复绿”:年有22份判决书,年有34份统计判决书,年有67份判决书;“增殖放流”:年有1份判决书,年有15份判决书,年有73份判决书。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司法应用案件数量连年上升,恢复性司法在生态环境犯罪司法中逐渐为司法机关所接纳。

三、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适用的问题与困境

纵然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适用呈现案件数量逐步上升、适用方式多样的实践特征,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予以解决,案件数量的增加则更加凸显出摆脱困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非刑罚适用方式于法无据

如前文所述,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恢复性司法的方式并不单一,以刑罚裁量事由以及通过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加以适用并无问题。但通过非刑罚措施的方式对恢复性司法进行适用则会陷入于法无据、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窠臼之中。如前文所列举的彭某某滥伐林木案中,法院在判处有期徒刑的同时责令行为人补植株杉树,并以刑法第64条作为该刑事判决内容的裁判依据,实质上是将行为所滥伐的树木认定为违法所得财物,责令补种是追缴和责令退赔的实现方式。依据年最高法发布的《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议纪要》,刑法第64条追缴的适用前提是赃物尚存,因而本案中只能采取责令退赔的解释路径,但这一路径同样存在问题,将滥伐的林木认定为违法所得并无疑问,但责令补种显然无法被纳入于退赔的语义范畴之内,因而以刑法第64条作为恢复性司法依据并不妥当。而适用刑法第37条则同样不符合实定法的规定,适用非刑罚处置措施的前提是免于刑事处罚,而实践中往往将自由刑与补植等非刑罚措施并用。

(二)适用范围局限升

当前司法实践中对于生态环境犯罪的恢复性司法应用往往存在局限,补植复林通常适用于涉林木类犯罪,破坏矿产自然资源犯罪通常以复垦土地方式适用恢复性司法。上述做法的局限性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适用罪名范围的局限,眼下恢复性司法在生态环境犯罪中的应用局限于典型、易于定量的罪名。而对于涉及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犯罪等相对复杂罪名而言,目前实践中适用仍然较少,无法将保护覆盖全部生态环境资源法益。第二,手段适用范围的局限,当下司法实践中一一对应的生态修复形式是忽略生态环境法益复杂性的体现,以破坏矿产自然资源型犯罪为例,仅仅通过复垦土地的方式实际上无法对生态环境法益进行修复,因为破坏矿产自然资源的同时还会导致对水土流失等伴生性法益的进一步损害。

(三)裁量标准缺位

正义作为一种超越实定法本身的高级法,既是评价法律制度的标杆,又是实定法所需要追求的目标。在法律价值层面而言,形式正义与实体正义是正义的重要表现形式,裁量标准的缺位将使得同等情况下得不到同等处理,利害关系人无法得到其应得利益,对于正义价值而言是一种巨大损害。恢复性司法适用中的裁量标准体现在司法评价与责任裁量两个方面。首先,司法评价中的标准缺位。如邹某某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中,法院以行为人承诺恢复耕地为酌定量刑情节,对之从轻处罚。也有法院以行为人审判中履行完毕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司法评价尺度的不统一很可能会导致类似情况的被告人得不到相同待遇的处理,对司法公信力而言同样是一种损害。其次,责任裁量标准缺位。如前文所列案例,盗伐林木8立方米,责令其补植1亩,盗伐50立方米林木同样责令补植1亩的实践做法,使得相同或类似情形的行为人难以得到其应得之利益,难以起到息诉服判的期待效果。

(四)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适用中配套制度残缺

1.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不足

鉴定生态环境损害数额,一般应当由专门司法鉴定机构加以鉴识,但由于我国具备鉴定生态环境损害能力的司法鉴定机构较少,实践中作为认定生态环境损害数额的重要证据往往存在瑕疵甚至是缺陷。如耿某某滥伐林木案中,被告人答辩认为农林畜牧局出具的《伐卖林木材积鉴定书》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农林畜牧局并无法定鉴定资格。尽管法院没有正面回应是否支持该答辩意见,但在最终罗列案件认定证据时,并没有将上述鉴定书作为定案根据。涉及鉴定意见效力的答辩意见不胜枚举,实践中,事关林木伐砍问题委托林业部门鉴定,涉及鱼类资源案件则由渔*机关鉴定的类似做法屡见不鲜。关键环节缺乏权威鉴定意见的做法显然无法做到息诉宁人,为后续生态环境恢复带来持续困扰。

2.相关机关联动机制缺失

恢复性司法的应用,如补植种树由于其成活率、生长周期问题,往往需要有关机关长期相互通报补植情况以确保恢复性司法的实现。在彭某某滥伐林木案中,法院判处被告人缓刑并责令其在一年内补植杉树株,由林业部门负责验收合格并告知法院。在上述情形下,负有缓刑考察职责的社区矫正机构和法院以及林业部门之间倘若并不建立长效沟通合作监督机制,则无法保障恢复性司法发挥实际效果,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适用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立法

1.完善非刑罚措施

作为实践中适用方式较为普遍的非刑罚措施而言,应当通过修订立法规范的方式予以肯定。首先,通过对刑法第37条前半款的修订,取消适用非刑罚措施须免于刑事处罚的前提限制。其次,总则作为指导和补充分则适用的基本原理。应当在刑法第37条中采取列举加兜底的形式固定司法实践中所惯常适用的“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非刑罚措施。如此将使得该适用方式摆脱违背罪刑法定之漩涡,推动司法实践进一步适用恢复性司法。将非刑罚措施立法完善后,与附带民事诉讼、非刑罚措施共同构建起保护生态环境法益的完整链条。

2.拓宽适用方式

对于恢复性司法的适用方式而言,实践中的适用方式聚集于审判阶段,而审前和审后阶段仍然处于立法真空状态,应将之扩展至不起诉制度以及社区矫正制度中,将之贯穿适用于生态环境犯罪刑事司法全过程之中。

第一,审前阶段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之初衷系期待通过该制度形成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挽救和教育,有利于对受损害法益的修复和行为人的重归社会。这一点上与恢复性司法所强调的修复社会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法益的论调不谋而合,同样具有公力合作色彩,因而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运用恢复性司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立法修改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恢复性司法适用到环境犯罪中的方式之一,使得行为人在检察机关的考验之下完成对生态环境法益的修复和填补。

第二,审后阶段,在恢复性司法的适用中,行为人往往被判处短期自由刑或缓刑,若被判处缓刑则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则必然需要社区矫正机构对恢复性司法适用加以配合。如*某某、吴某某滥伐林木案中,被告人被判处缓刑,法院判定其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各类规定,对补植复绿的树苗进行管护。社区矫正以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为工作原则之一,并以实现犯罪人再社会化为目标。因而应当通过立法将生态环境犯罪领域恢复性司法纳入社区矫正制度中,将其设定为矫正规定和措施。

第三,有学者认为应当将符合规定的生态环境犯罪纳入刑事和解范围,以和解途径开展恢复性司法活动。尽管刑事和解制度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制度设计方面,都可以从“恢复性司法”中找到一些相类似的要素,但两者在本质上还属于不同的两种司法模式。因而,将之纳入刑事和解范畴适用存在理论上的障碍,本文并不赞同以拓宽刑事和解适用范围作为扩大恢复性司法适用路径之一。至此,审前阶段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审判中的非刑罚措施等适用,审判后的社区矫正制度将实现对恢复性司法对生态环境犯罪刑事司法的全流程覆盖。

3.扩大适用范围

如前文所言,恢复性司法在生态环境犯罪中的适用存在局限性,体现在适用罪名的局限和适用手段局限两个方面。首先,学界有不少学者认为应当将生态环境犯罪中危险犯、行为犯、结果犯皆纳入适用范围。笔者对于上述依照明确各类构成要件类型的扩大适用方式表示质疑。结果犯与行为犯的区分是以保护法益为预设前提,在同一个罪名当中很可能既作为结果犯又作为行为犯,以上述犯罪类型作为扩大适用标准并无实际意义。通过扩大适用罪名范围更符合现实抉择,立法应当将非传统型生态环境犯罪,如涉大气、水污染等污染环境类型犯罪纳入适用罪名范围。其次,立法者应当充分认识罪名所保护生态环境法益本身的复杂性,应对部分罪名确定多个生态恢复性手段,如针对破坏矿产自然资源类的犯罪而言,除复垦土地之外,还应确立渣土回填等其他手段确保受损害生态环境法益的恢复,采取单一的生态恢复手段往往无法实现对复杂环境犯罪保护法益的彻底修复。

(二)健全裁量标准

首先,应当健全有关恢复性司法评价的裁量标准。承担恢复(修复)生态环境责任作为酌定从轻处罚的事由应当以行为人有效履行为必要前提,而不能以行为人承诺履行、签订的履行协议加以认定,如此将有效避免后续行为人反悔对案件处理造成的巨大影响,同时也符合刑罚的一般预防目的。其次,应当设定生态恢复(修复)责任裁量标准。为避免再度出现有损公众公正感的情形,如盗伐林木8立方米与盗伐50立方米同样被认定补植1亩,应设定相对统一的责任认定标准,鉴于生态环境犯罪侵害法益的复杂性,可适时引入第三方中立评估机构(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对行为人所需承担的生态恢复(修复)责任予以客观评估,法院以此作为依据在罪刑责相适应的基本原理之上加以参考、认定。

(三)完善恢复性司法配套制度

第一,加快健全司法鉴定机构准入,加大相关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领域中出现瑕疵、缺陷,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专门人才的匮乏所导致。根据司法行*部门发布的通知显示,截至年,全国只有70余家具备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尚有半数省份不具备获得准入资格的鉴定机构。因而应当在准入登记机制的基础之上加快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建设,加大对于拟申请机构的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尽早形成足够支撑繁重恢复性司法鉴定工作的鉴定机构规模。

第二,建立生态环境恢复(修复)“司法链”。恢复性司法在生态环境犯罪中应用往往需要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主管有关生态环境资源的行*机关以及社区矫正机构的参与,从而实现对于恢复性司法落实效果的跟进观察。作为人类活动方式的第五次范式改革,区块链技术拥有超越货币、经济的传播公正价值应用。可依托区块链技术的强大去中心化能力和可信能力,建立“检察院-法院-所涉生态环境资源行*机关-社区矫正机构的恢复性司法”之“司法链”,自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自愿承担生态恢复(修复)责任时即将该信息录入司法链,审判阶段则同样将信息入链,后续跟进的行*机关和社区矫正机构在此基础之上积极反馈信息,确保司法案件的全程留痕,加强涉案机关的相互联动。

上海市法学会欢迎您的投稿

fxhgzh

vip..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