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一定要做基因检测吗 [复制链接]

1#

非小细胞肺癌是常见的肺癌类型,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的层出不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也有了进一步的增长。靶向治疗前,医生会建议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那么,为什么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呢?靶向治疗一定要进行基因检测吗?

▲图源:medicalnewstoday

靶向疗法在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性

随着靶向治疗在肺癌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时代。比如,针对肺癌最常见的突变类型EGFR突变阳性的已上市靶向药物,已经从一代发展到二代、三代,四代靶向药物也正在研发中,使得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靶向治疗是指针对“驱动基因”选择精准治疗药物抑制或阻断,进而杀死癌细胞。驱动基因是指那些导致肿瘤快速增殖的基因突变位点,只有在驱动基因阳性时,靶向治疗才更有效果。

一般在进行靶向治疗前,医生都会建议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看看是否存在驱动基因。但是也有一些患者认为,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盲试靶向药”也可以。但在临床治疗中,与盲试相比,基因检测后再采用合理的靶向药物治疗可以获得更有效的预后。

为什么临床治疗不建议盲试靶向药?

盲试靶向药,*的就是运气。如果不进行基因检测,很可能会导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花费大量的费用购买、服用靶向药,结果治疗的效果却不如人意。

此前,在第一代EGFR靶向药吉非替尼(Gefitinib)的早期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发现,吉非替尼(Gefitinib)在EGFR突变阳性和EGFR突变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2]。研究结果指出,在所有的肺癌人群中,服用吉非替尼(Gefitinib)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比进行最佳支持治疗(什么药都不吃)的患者长0.4个月。但是IPASS研究发现吉非替尼(Gefitinib)针对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效果显著,有效率达到71.2%,而EGFR阴性患者的有效率仅1.1%[3]。

这项研究证实了盲试靶向药的不可行性,很可能盲试靶向药的肺癌患者花费大量费用购买靶向药,结果却发现自己不仅无法在治疗中获益,还要承受靶向药的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希望采用靶向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定要遵医嘱进行基因检测。

不同靶点,用药不同

临床治疗中,医生建议患者进行基因检测,除了盲试不可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针对不同靶点,用药也不相同。

目前,以肺癌患者中常见的突变EGFR突变、ALK重排为例,不同突变靶点,用药也不一样。

EGFR突变相关的靶向药物,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在内的第一代靶向治疗药物、以阿法替尼为代表的二代靶向治疗药物、三代靶向药物奥希替尼,另外还有EGFR-MET双特异性抗体Rybrevant等。

而ALK重排相关的靶向药物包括Alectinib(阿来替尼)、Brigatinib、Ceritinib(塞瑞替尼)、Crizotinib(克唑替尼)、Lorlatinib(劳拉替尼)等。

可见,不同基因突变,推荐采用的靶向药物也不一致。推荐阅读:7大靶点!生存期创新高!盘点肺癌上半年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