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病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国单身成年人突破2亿,近1亿人选择独居
TUhjnbcbe - 2023/7/12 1:51:0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自从年起结婚率连续六年下降,在民*局举行的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年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仅有.1万对,而结婚登记的公民年龄段由20-24岁为主变为25-29岁居多。

由此数据可知:“适婚”年轻人结婚对数下降,推迟结婚年龄增高。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即便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也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而选择独居。

根据民*局的数据调查发现,年,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单身独居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万,正呈现迅速正向发展,已达到1亿人口。

而与此相反的是,近几年来,离婚率却陡然升高。根据中国统计局年到年的数据,中国的一人户占比例持续增加,年的全国一人户比例达到了16.69%,相当于每6户人家里,就有1户是独居家庭。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不再畏惧孤独,甚至享受孤独呢?而由此造成的90后不婚不育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一、社会现状之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主要功能在于保障财产继承和养育子女,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保障了家庭的稳定,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而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传统中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剥削逐渐被排斥,为了经济原因结婚的适龄青年逐渐减少。婚姻不再是保护墙,甚至对于诸多抱有“不婚不育”思想现状的年轻人来说,是人生的坟墓。

精神的痛苦,生活的畏惧,财产的损失,使得诸多人对婚姻望而却步,选择独居。谈及婚姻,自然而然要谈及“功能性婚姻”,而此也必然造成众多年轻人谈婚色变的现状。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社会经济越发达,人的需求就会更加集中于心理,精神,价值实现等金字塔顶端。

可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接触诸多文化的时候,也越来越形成“自我”,产生自我个性,更加享受孤独,认同自我价值,从而排斥承担责任与他人共存的婚姻状态。

二、群体心理扩散

由个体人生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生,个体的价值逐渐扩散为群体价值。从心理层面来看,选择独居是现代生活压力增大的无奈之举,诸多年轻人存在的抵触、抗拒心理。

而对于大多数人实际上存在于“交际疲惫心理”,而延伸为“社恐交际”,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人心距离的疏远,使得交际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逐渐模糊。

再次,单身与非单身社会角色的转变,赋予我们感情权力的选择,自然而然会导致感情空窗期的延长,当个人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之时,年轻人自然而然有更多自我的选择空间。

而个人的态度在社会交往中逐渐扩散为群体态度,从而造成独居心理的普遍。

三、自我证实偏差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概念叫作”自我证实偏差(Selfverificationbias)”,当个人保持某种看法的时候,会对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证据更加敏感,而忽略甚至强烈反对与之相反的意见。

所以当自己保持独居,不婚不育现状的时候,目光所捕捉到的都是已婚人士的苦难和未婚人的潇洒自由。

而这种证实虽然不是公正的,但是它恰好代表个人心理在婚恋方面的看法,思想和意识只会停留在自己愿意停留的地方。

并且受到“自我证实偏差”影响的人在生活中也会主动寻求能够证实自己观点的证据,当你越坚定不婚不育,就越觉得婚姻可怕,视野也就越局限于此。

周国平曾言自己天生不适合人际交往,适合独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最真实的自己,毋庸置疑对于无数追求自由与享受的年轻人来说,这种观念再贴切不过。

往往是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而这样的思想正成为90后年轻人的主导思想,由此而产生的独居现状,也越来越得到年轻人的认可。

而著名的心理学家卡伦·霍妮也曾说过:“渴望有意义的独处并不意味着神经症,相反,不能建设性地独处,则是神经症的信号。”

可见,有意义地独处,并非怪症。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处,选择不婚不育,归根到底在于,年轻人越来越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TheEnd-作者

汤米编辑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A.,Scholl,S.G.,Bless,H.().Beautifulmesseffect:Self–otherdifferencesinevaluationofshowingvulnerabilit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单身成年人突破2亿,近1亿人选择独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