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房舒通讯员毛灵智)送走带孩子前来咨询的家长,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周俊敏叹了口气:“家长心情可以理解,但针绝不能乱打”。
近日,有媒体报道杭州一位家长为了让孩子身高继续增长,不惜斥巨资给孩子打“性抑制针”和“生长激素”后,医院咨询的家长明显增多。不过周俊敏表示,这两类针剂的注射都需要把握好它的适应症,以此来应对“身高焦虑”显然是舍本逐末。
需不需要打“性抑制针”有明确的范围
周俊敏说,临床上常用的治疗中枢性性早熟(CPP)的“性抑制针”又叫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以下简称GnRHa),作用机制是与垂体前叶促性腺细胞的GnRHa受体结合,通过“点火效应”使垂体靶细胞相应受体发生下降调节,抑制垂体-性腺轴,使相关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控制性发育进程,延迟骨骼成熟。
“但并不是所有中枢性性早熟患儿都要干预,”周俊敏介绍,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明确治疗范围:性早熟患儿骨骼成熟和第二性征发育加速显著,也叫中枢性性早熟快进展型;预测成人身高受损达到一定程度;快进展型青春期:在性早熟界定年龄后开始出现性发育,但性发育进程及骨骼成熟迅速,可影响最终成人身高者;出现与性早熟直接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
其中,慢进展型性早熟以及骨龄虽然提前,但生长速率亦高于正常,预测成人身高无明显受损的CPP患儿,则不需立即治疗,应定期复查身高和骨龄变化,随时评估治疗的必要性。
盲目注射“生长激素”可能会带来副作用
既然“性抑制针”不是“说打就打”,有的家长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生长激素”上。医院儿科主治医生王建辉指出,药物都有特定的适应症,“生长激素”的应用同样也是有适用范围的,如果是已经注射GnRHa的病人,需要联合应用“生长激素”,更应严格把控联合用药的指征。
王建辉目前有个长期随诊的患儿,是一个10岁的性早熟女孩,经诊断后接受GnRHa注射,其间家长提出想增加“生长激素”,被他拒绝了。“孩子半年身高长了三四厘米,并不需要增加注射‘生长激素’。”他解释说,盲目注射“生长激素”,可能会带来患儿甲状腺功能降低、糖代谢改变、特发性良性颅内压升高以及股骨头滑脱等副作用,极有可能得不偿失。
性早熟与矮小患儿占比不高
家长别将身高焦虑传给孩子
在接触了大量前来咨询和问诊的家长后,王建辉发现,其实更多时候问题来源于家长们的“身高焦虑”。有家长就曾表示,怕自己身高不高连累了孩子,担心他们以后长不高受歧视。
王建辉表示,“性早熟”与“矮小”的孩子在儿科门诊中占比不高,符合医学干预指征的孩子更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只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规律作息以及适当运动等良好生活习惯,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获得与遗传靶身高差不多甚至更高的终身高。所以,家长千万不要把不合理的“身高焦虑”传给孩子,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李伊琳,赖旭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