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布基尼系数,何谈促进社会公平
摘要:要知道,不公布基尼系数的结果是可怕的,不仅会使统计部门的公信力会丧失殆尽,之于社会稳定,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但是,与公众的殷切期望形成对比,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却总能让我们失望:一者,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虚假数据,比如那些我们早已不信的幸福指数、蓝天数量和就业率;二者,统计部门还习惯于公布一些平均数字,但是,公众的感受
就像不公布PM2.5,何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希望统计部门不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要知道,不公布基尼系数的结果是可怕的,不仅会使统计部门的公信力会丧失殆尽,之于社会稳定,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自从2000年公布中国基尼系数为0.412之后,国家统计局再未对这项统计公布过具体数字。专家称,2010年基尼系数早已突破0.40的国际警戒线,达到0.50的水平;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差距已堪比某些因贫富不均常年动荡的国家。(1月5日《时代周报》)
总有一些社会学数据令公众牵肠挂肚。但是,与公众的殷切期望形成对比,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却总能让我们失望:一者,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虚假数据,比如那些我们早已不信的幸福指数、蓝天数量和就业率;二者,统计部门还习惯于公布一些平均数字,但是,公众的感受与平均主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公众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感受,比如平均工资、平均收入等;三者,对于一些敏感到容易引发社会大讨论的数据,相关部门又总是不愿意和国际接轨,比如PM2.5和基尼系数的发布。足以见到,在某些部门看来,数据的粉饰功能是非常强大的。
基尼系数,并非是一个陌生词。在几十年前,我国统计部门就和国际接了轨,引进了此数据的计算与公布。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基尼系数——0.16。但是,和国际接了轨也会是一种错,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回归国情。因此,我们看到了10年未公布基尼系数的现实。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所见所闻猜测我国的基尼系数,一个可怕的结果出炉了: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常年动荡的国家。
不公布基尼的原因是什么? 2009年10月26日《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了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相关专业人士告诉,由于基尼系数的计算过程比较繁杂,计算方法也不统一,目前我国国家统计局并不统计基尼系数这一指标。”显然,这只是一个借口。2000年之前公布基尼系数的事实表明,对于我国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职能部门而言,统不统计基尼系数只是个“愿不愿意”的问题,而并非“能不能”的问题。换言之,统计部门不统计基尼系数只关乎态度,不关乎能力。
没有数据,拿什么来制定关乎国计民生的*策?不客气地说,不统计或不公布基尼系数会使得我们为调节贫富差距而进行的努力,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举个例子,2009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由于投资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基础设施行业,主要是资本密集型,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4万亿投资计划对于改善民生的作用力,乏善可陈。而如果有公布基尼系数的现实,也会产生公众依据基尼系数而发出来的呼声,相信这多多少少会有些改变。
虽然公众对于贫富差距的感受已经非常强烈,形成的民意反弹也比较汹涌,但是,就决策的出台而言,公众感受与基尼系数相比,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另外,国际上的一些组织也能定期发布我国的基尼系数,但是,这又容易让人产生*治联想。而就*策制定层面而言,国外的数值也不可能成为我国*策的依据。因此,国家统计局、各地方统计部门,都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策提供一份可靠的实用的数据。而不能因为数据比较“惨烈”而拒绝统计和公布。
不是所有的统计部门都不公布基尼系数;也不是所有的地方*府都怕看到基尼系数。2011年1月份,重庆市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写入“十二五”规划,作为考核地方*府的重要指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具体来说,重庆明确将在未来五年将当地基尼系数由0.42降至0.35,重点在于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使低收入人群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持续扩大,“贫者扶助”与“富者约束”同步推进。在笔者看来,重庆的经验可以借鉴;重庆的态度更值得学习。
不公布基尼系数,何谈促进社会公平?就像不公布PM2.5,何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希望统计部门不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要知道,不公布基尼系数的结果是可怕的,不仅会使统计部门的公信力会丧失殆尽,之于社会稳定,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