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CHN-MZ麻醉MedicalGroup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神经根、背神经节及脊髓表面部分,使相应的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临床上常称脊髓麻醉,简称腰麻,也称蛛网膜下隙阻滞。该麻醉通常对循环影响较大,也是广大麻醉医生最为担心的麻醉方式之一。
如果蛛网膜下隙阻滞超过T4以上,则会对机体产生诸多紊乱,是围术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高危因素之一。
本期,我们从一书中找出其发生原因和应对策略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们分析其原因:
1.影响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的因素:
(1)脊柱长度:在相同条件下,脊柱越长,阻滞平面越低。
(2)局麻药溶液的比重和患者的体位:从局麻药的特点来看,其物理性状如何对药物分布起决定性作用。与临床至关重要的物理特点是局麻药的密度、剂量浓度、容量,以及温度。其中一项发生变化,其他方面亦随之发生改变。在剂量浓度、容量,以及温度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局麻药的密度亦称之为比重,对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头低位时,重比重溶液阻滞平面较高;而轻比重溶液的阻滞平面较低。
(3)局麻药的剂量、容积:在相同的容积时,剂量越大,阻滞范围越广;相同剂量时,容量大者,阻滞范围较广,但阻滞程度及时间也有不同。局麻药的容积主要影响麻醉范围,麻醉药物的浓度主要影响麻醉深度与麻醉维持时间。高浓度局麻药可使神经阻滞更加完全。当注射剂量超出正常量的局麻药时,会造成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广。
(4)穿刺部位:穿刺部位高者,药物容易向头端方向扩散,阻滞平面较高。
(5)注药时针头斜面的方向:针头斜面向头端时,药物容易向头端方向扩散,阻滞平面越高。
(6)注药速度:局麻药的注射速度过快可使药物到达脊髓腔中更高的节段,注入速度过快还可引发阻滞不全发生率上升,麻醉维持时间也相应缩短,麻醉平面也越高。注射速度越慢越易于集中于局部。
2.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高的病理生理高危因素:
(1)妊娠妇女:妊娠妇女由于腹压增加,椎管内静脉丛处于扩张状态,使脊髓腔中脑脊液的绝对容积相对正常女性减少,因此,实施蛛网膜下隙阻滞时,局麻药用量相比非妊娠妇女减少;如单纯按照常规成人给药剂量,局麻药易于扩散至较高脊髓节段,造成阻滞平面过于广泛。同时,妊娠女性脑脊液中蛋白质浓度的减少使游离型局麻药的分子增加,腰麻平面固定更慢,可能导致麻醉后阻滞平面意外升高,发生严重低血压。
(2)老年患者:一方面,老年人由于脊髓及神经系统的退行性改变,神经元总数减少,椎旁间隙变窄及蛛网膜绒毛增大,且脑脊液压力低,容量减少,使局麻药容易在蛛网膜下隙扩散,故只需少量的局麻药即可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另一方面,老年人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敏感性增高,麻醉作用起效快,阻滞平面广,麻醉作用时间延长,因此用药剂量应减1/3~1/2。如果按照正常成年人的腰麻用药剂量,容易造成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高。
(3)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如腹腔肿瘤、身体衰弱者等,影响脑脊液的容积。
那么,针对围麻醉期突发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高,我们应当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1.低血压、心率缓慢:
首先考虑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穿刺前或蛛网下隙注药后,立即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输液~ml,若效果不明显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麻黄碱、间羟胺等。麻黄碱是较为常用的血管升压药物,兼有α受体及β受体兴奋作用,可收缩动脉血管以升高血压,也能加快心率。常于出现低血压症状后,收缩压或舒张压低于基础血压的20%,给予麻黄碱15~3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对心率缓慢者,可考虑静脉注射阿托品以降低迷走神经张力。
2.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如果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高引起呼吸功能受到抑制,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下降,产生低氧血症,应面罩吸氧,必要时辅助呼吸,以改善通气功能;如果发生全脊髓麻醉,局麻药作用于延髓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停止、血压骤降或心搏骤停,应立即实行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维持循环等措施进行抢救。可参照心肺复苏流程进行。
3.恶心、呕吐:
发生恶心呕吐的原因包括平面升高引起的血压下降、肋间肌部分麻痹而出现呼吸抑制而产生一过性脑缺氧、麻醉药不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化学性刺激等。
当出现恶心呕吐时,首先检查麻醉平面是否过高,监测血压是否降低,并采取相应对症治疗措施,加快输液使血压回升,面罩吸氧;症状严重时可暂停手术,以减少迷走神经受刺激,或施行内脏神经阻滞;还可采用镇吐药物治疗,例如异丙嗪,或氟哌利多、5-羟色胺选择性受体抑制药恩丹司琼等。
参考文献及更多案例:详见该书针对61种围麻醉期高危害性突发事件及5类严重威胁医患安全的突发事件,按原因分析、应对策略、思考以及案例分享思路,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让麻醉医师轻松面对围麻醉期突发事件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