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病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导致脚后跟疼的几大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和应
TUhjnbcbe - 2024/9/15 5:42:00

65岁的李叔,退休后一直有晨练的习惯,每天早上都会到家附近的公园跑步。最近,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起初以为是年纪大长骨刺,想着休息下应该就会好转,于是没太在意,只是这几天没再去跑步,在家休养。

但是一周后,李叔的脚后跟疼痛感不减反增,而且连左小腿也开始肿了,甚至走路都变得有困难。这时候李叔才意识到不对劲,医院就诊。

经检查后,李叔确诊为前列腺癌,而且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骨骼。李叔的脚后跟痛就是癌细胞骨转移导致的。听到医生的诊断后,李叔和家人都震惊到说不出话来,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平时健朗的李叔只是脚后跟疼,却竟然患上了晚期前列腺癌。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脚后跟疼,可是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站太久、走路太久、鞋子不合适或者长骨刺导致的,只要适当休息就能自行恢复。但其实脚后跟疼有可能是疾病引起的,如果不及时治疗,情况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脚后跟疼只是一种症状表现,那具体的病因有哪些呢?日常出现脚后跟疼问题,我们该怎么判断病因,又该如何应对呢?带着这些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脚后跟痛可能预示这4种疾病

脚后跟疼很常见,医学上被成为“跟痛症”,好发于老年人、肥胖者和长期站立工作者身上,主要与足跟的骨质、筋膜、关节和滑囊等部位发生病变有关。引起脚后跟痛的常见病因主要有以下4个: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脚后跟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它的典型症状就是,早上醒来脚着地时,脚后跟就像触电似的有刺痛感。但当起身走几步路后,症状会逐渐缓解。不过,只要走路时间一长或者久坐起身,脚后跟疼又会发作。

足底筋膜是位于脚底的一片质地轻薄的结缔组织,形状像面扇子,从脚跟一直延伸到脚趾处,主要负责支撑脚部。当人在走路或者跑步的时候,足底筋膜会随着脚部伸展和收缩,给脚部提供足够的弹力和扭力,同时也会吸收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

如果足底筋膜使用过度,长时间处于一个伸张的状态,或者突然受到异常重压,就可能造成筋膜受伤,诱发足底筋膜炎。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主要有先天脚部构造缺陷(如扁平足、长短脚等)、体重过重、穿的鞋子不合适以及长时间姿势不良的久站或走路。

足底筋膜炎主要是靠足部查体来诊断,如果脚后跟的筋膜有明显压痛,即可诊断为足底筋膜炎。如果怀疑筋膜撕裂,还会用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辅助诊断。

2、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俗称为骨刺或是骨赘。其常见致病成因包括老化、姿势不良、关节损伤和其他关节疾病等。

如果脚跟骨长骨刺了,也可能会引起脚后跟疼。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有骨刺不一定会引起疼痛。只有当骨刺压迫到神经时,才会有疼痛感,同时还可能伴有手脚麻木、关节僵硬、四肢无力和肌肉萎缩等症状。

脚后跟长骨刺,主要是因为足底筋膜经常反复过度拉伸,足底筋膜就会出现退化、发炎的症状。反复的炎症会刺激患处的骨质,就会长出骨刺。想要诊断骨刺,需要做X线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骨刺的生增长情况。

3、应力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又被称为疲劳性骨折,可发生在脚底、脚后跟和脚背等部位。大部分应力性骨折是因为长时间过度运动,使得骨头承受的压力太大或者时间太久,又没有适度的休息,导致骨头变得越来越脆弱,开始出现小的裂缝,只要稍微运动激烈点,脚部就会有剧烈疼痛感。

应力性骨折好发于经常需要进行高强度、重复性机械运动的群体,例如专业运动员、舞蹈演员等。另外,骨骼发育未完全的青少年,如果突然增大运动量,也可能会诱发应力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早期,患者可能不会感到相关的疼痛,但疼痛感会逐渐加重。休息的时候,症状会有所改善,但随着病情加剧,疼痛的区域会开始扩散。部分患者的疼痛处还可能会肿起来,严重时甚至整个脚都会肿。

临床上,一般的骨折可以通过X线检查来诊断,但轻至中度的应力性骨折早期可能不一定能从X线片中看得出来。如果高度怀疑是应力性骨折,但X光又看不出时,就要做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有效发现骨膜和骨髓水肿范围。

4、癌症骨转移

脚后跟疼还可能跟癌症有关。当癌症发生骨转移时,癌细胞会随着血液循环转移到骨骼中并对其进行侵犯,骨骼会变得越来越脆弱,进而出现骨骼疼痛、病例性骨折、脊神经压迫甚至是瘫痪等并发症。

所有的癌症都可能会发生骨转移,其中以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肺癌最为常见,另外淋巴瘤、肾细胞癌和甲状腺癌等也容易发生骨转移。癌症骨转移初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骨转移的癌细胞会慢慢破坏骨质,患者就会出现骨痛、骨折等明显症状。

癌症骨转移引起的脚后跟疼跟普通脚后跟疼的区别就是,疼痛会持续较长时间,而且休息和服用药物都无法缓解疼痛。癌症骨转移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骨扫描、CT、磁共振成像和PET扫描。必要时,还需要进行骨穿刺活检,可以明确骨转移的癌症类型。

脚后跟疼很常见,也很难缠。当脚后跟疼发作时,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疼痛和加速复原呢?下面就来教大家一些能有效改善脚后跟疼的家居疗法。

二、脚后跟痛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脚后跟疼,医院检查,找出导致疼痛的病因。去医院之前,可以先用以下方法来改善疼痛症状。

首先,要让疼痛的脚多休息。在脚后跟疼的急性发作期,要限制运动和户外运动,尽量避免跳跃动作,这样可以减轻脚部的压力,有助于减轻疼痛症状。如果可以卧床休息,那就是最好的。

其次,可以试试冰敷。如果家里有冰敷袋,可以将它敷在脚后跟20分钟,每天2-3次,可以起到减轻疼痛和消肿的作用。如果没有冰敷袋,简单的也可以用毛巾包着冰块。

再者,日常尽量穿一双合脚又舒适的鞋子。鞋子选支撑性良好、足跟和脚底带有气垫的,这样不仅能支撑足弓,又能很好地减压缓冲,有助于改善疼痛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穿平底鞋和拖鞋,也不要赤脚,否则会使足部承受不当的压力,可能会加重疼痛。

最后,适当地做些脚部伸展运动。在不产生疼痛的前提下,适度的足底、小腿的伸展以及足底肌力训练,像是弓箭步、脚踝绕圈、脚趾卷曲等,都可以帮助缓解脚后跟疼。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脚后跟疼时,不建议自行按摩或者用热水泡脚。因为这些方法都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疼痛加剧。

如果自行处理之后,疼痛仍无法缓解,甚至有加重的迹象,或者疼痛持续时间超过2周,或者还伴有明显的红肿、肿块等异常症状,或者疼痛严重导致无法站立,医院就诊。

都说预防胜于治疗,与其等脚后跟疼找上门再去处理,不如平时就多加注意脚部的保健。那我们具体要怎样预防脚后跟疼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生活习惯入手,改变以往的生活形态,注意控制体重,并且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脚后跟疼自然就会远离我们啦。

三、如何避免脚后跟疼?

虽然脚后跟疼很常见,但并非无法预防。只要从其主要诱因着手,在生活中做出一点改变,就能减少脚后跟疼的发生。

脚后跟疼经常发生在一些喜欢爬山、暴走、跑步等运动的人群身上,这是因为长时间的动、大强度拉扯,会刺激足底筋膜,或造成跟腱撕裂,进而引发脚后跟疼。所以,平时运动要控制好强度,千万别运动过度了。

做任何运动之前,都要先热身。建议可以做些肢体伸展的动作,例如转腰、弯腰、压腿、活动脚掌和脚踝、踏步等。热身的时间至少要10分钟,让肌肉的温度升高,同时让肌肉变得更加松弛和灵活,从而避免发生扭伤、跌倒等运动意外。

运动后也要做适当的放松活动,有助于减少跟腱受伤而引发脚后跟疼。运动后可以做些全身缓和运动(如慢跑、健走等)、局部关节活动(如脖子、肩膀、髋部和脚踝等伸屈或环绕)和伸展拉筋动作,时间大约保持在10-20分钟。

另外,运动场地如果地面崎岖不平或者太过坚硬,会增加对脚后跟和膝盖的冲击。因此,建议运动时要选地面柔软、有弹性的场地,例如体育场的塑胶跑道、跑步机等,尽量避免水泥地、柏油地等较硬的地面。在家锻炼时,最好铺上瑜伽垫或训练垫,同时也要穿厚袜子或者运动鞋。

鞋跟过高,鞋底太硬、太软或太薄,或者鞋子太紧,都可能会增加脚后跟疼的发生几率。所以,平时要穿保护性、支撑性较强的鞋子。鞋子的软硬度要适中,尺码要合脚,穿着时不会感到箍脚;鞋底要有支撑力,具有良好的缓冲、减震和防滑功能。

现在网上很流行一种具有“踩屎感”的鞋子,声称久穿也不累脚。实际上,如果长期穿这种过软的鞋子,由于缺乏对脚底的支撑,反而会增加脚部肌群和韧带的负担,容易造成脚部劳损,还可能会诱发足底筋膜炎、韧带炎症等脚部疾病。

如果有扁平足、长短脚或者其他足部畸形问题的人群,建议可以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然后再选择一些矫形鞋或者定制合适自己的功能鞋垫。

体重过重不仅会增加患“三高”的风险,还会增加双脚的负担,容易引发脚后跟疼。因此,建议体重过重者,即体重指数BMI超过24,就要注意减重了。以免体重过重,加重脚后跟负担。

总结:

总之,大家有脚后跟疼,千万不能大意。如果排除了鞋子不合适、活动过度等因素后,脚后跟仍反反复复或持续长时间的疼痛,就要警惕疾病的可能,应尽快就医,避免出现更严重的情况。

与此同时,日常也要注重脚部的保健。对自己好一点,鞋子要买合脚又舒适的。日常运动量要合理安排,不要频繁地走路或跑步,也不要长时间站立或坐着。

:

[1]刘强,吴素慧,史啸星.足跟痛的病理分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3(5):18

[2]周游,杨明宇,陶旭,李新志,唐康来.跟痛症发病机制新见解与治疗策略[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36(09):-.DOI:10./j.-..09..

[3]陈晓钟,张鸿未.骨转移瘤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03):-.

1
查看完整版本: 导致脚后跟疼的几大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