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病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世界高血压日科普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
TUhjnbcbe - 2024/9/17 16:31:00

高血压是全球及全国第一大慢性疾病,其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年5月17日是第18个“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

一、什么是高血压

1、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家庭连续规范测量血压5-7天,平均血压≥/85mmHg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建议就诊。

二、高血压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高血压可以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具体病因不明,大部分血压升高者都是原发性高血压,一般需要终身服药控制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比如肾病、肾血管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使用某些药物、主动脉缩窄等。去除这些病因后,血压会有好转甚至完全恢复正常。

发病原因

高血压大多没有确切病因,多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多个因素有关。小部分高血压可能是由其它疾病或药物所引起的。

高危因素

与高血压的发生相关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肥胖或超重:BMI(体重指数)大于或等于24kg/m2(千克每平方米),或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会增加发病风险。

活动较少的生活方式:久坐、脑力工作、运动较少或几乎不运动,会增加患病风险。

应激: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恐慌、抑郁、高压力的心理状态,或作息不规律,患病风险会增加。

吸烟: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患病风险较高。

饮食方式:长期高盐饮食、饮酒会增加患病风险。

遗传因素:亲属中有患高血压者,会增加患病风险。

年龄因素: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

其他慢性疾病或异常状态: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长期血糖和(或)血脂过高等都会增加发病风险。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例如萘普生、布洛芬、口服避孕药、麻黄素类药物、甘草等。

血压控制不良:收缩压长期处于~mmHg和(或)舒张压长期处于80~89mmHg的人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三、高血压的5大危险信号

信号一:头疼

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感。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作呕,就可能是向恶性高血压转化的信号。

信号二:眩晕

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发作。

信号三:耳鸣

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信号四:心悸气短

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都是导致心悸气短的症状。

信号五:失眠

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

信号六:肢体麻木

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还可能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四、高血压的并发症

高血压可以引起全身血管发生病变,引起高血压脑病、冠心病和心力衰竭、高血压肾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主动脉夹层等并发症。

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引起脑出血、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可出现以下症状:

剧烈头痛;

剧烈呕吐;

言语不清;

偏瘫:一侧肢体肌肉力量下降;

面瘫: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力量下降,出现口角歪斜、鼓嘴漏气等;

意识障碍:表现为反应迟钝、嗜睡(睡着后不易叫醒)、昏迷(意识丧失);

冠心病和心力衰竭。

长期慢性高血压导致冠状动脉、心脏功能异常,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可出现以下症状:

胸痛:可表现为压榨性疼痛,即有重物压住胸口的感觉。可伴有背部、上腹部、左侧上臂、牙齿疼痛,以及左手臂麻木等症状。

胸闷;

水肿:多先出现在足部、小腿等下肢部位,按压后可出现凹陷。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

呼吸困难:可表现为气短,或平卧时呼吸困难,坐起时减轻。

高血压肾病;

长期高血压导致肾功能下降,出现慢性肾衰竭,可以出现以下症状:

尿量增多:在饮水量、出汗量不变的情况下,每日尿量比以前明显增多。有些可表现为夜间尿量增多。

蛋白尿:尿中有泡沫。

水肿:多先出现在面部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

尿量减少:在饮水量、出汗量不变的情况下,每日尿量比以前明显减少或几乎没有。多出现在肾衰竭严重时。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

长期高血压引起视网膜发生病变,可出现以下症状:

视物模糊;

眼底出血;

主动脉夹层;

为高血压引起的严重血管病变,病情常紧急且危重,可出现以下症状:

剧烈胸痛:多突然出现,可出现在前胸和(或)胸背部。疼痛为撕裂样、刀割样,难以忍受。

血压相差大:双侧上肢、上下肢血压存在明显差别,数值相差较大。

五、高血压如何预防

1、按时服药

要求做到遵医嘱服药,按时、按剂量服药,并长期坚持,避免频繁换药或停药。

2.合理膳食

少盐、少酱油及味精;控制主食,控制高热量含糖饮料;少食含盐量高的腌制品。

3.适量运动

运动要有恒,经常地、规律地运动;要有序,循序渐进;要有度,根据自身年龄和体质适度运动,运动方式如步行、跑步、走楼梯、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家务劳动、园艺等。

提倡进行有氧运动,高血压患者最适宜的运动时每日散步1小时。

4.戒烟限酒

5.监测血压

建议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家庭血压测量,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

6.心理平衡

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避免负面情绪,正视现实生活,真切对待自己和别人,大度为怀。

六、高血压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五类。指南推荐,这五类药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

钙拮抗剂(CCB)

常用药物:包括二氢吡啶类(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拉西地平)、非二氢吡啶类(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适应症: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患者。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常用药物: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赖诺普利等。

适应症:尤其适用于伴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患者。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常用药物: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等。

适应症:尤其适用于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并可预防心房颤动。

利尿剂

常用药物:包括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袢利尿药(呋塞米)、保钾利尿药(螺内酯)等。

适应症: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

β受体阻滞剂

常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普萘洛尔等。

适应症:尤其适用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

七、高血压七大用药误区

误区一:凭感觉用药,根据症状估计血压高低,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出来的。

A、除血压突然升高外,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直至发生了脑出血,才有了“感觉”。

B、高血压患者,每周至少测量血压一次。

误区二:害怕产生抗药性,不敢用药。部分≤50岁的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产生“抗药性”。这个非常错误。

A、降压药的对象是受体,受体不会出现抗药性。

B、好药,不但降压效果好,对心、脑、肾等器官有保护作用。

误区三:急于求成,盲目换药,有些人误认为血压高了,降压应该越快越好、越低越好。

A、降压治疗需要掌握平稳的原则,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缺血事件,甚至并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

B、大部分降压药需要服用4周左右,才能达到降压效果,不要急于求成,盲目换药。

误区四:血压正常了,就减量,甚至停药。

请您相信“坚持服药,才是高血压患者的“长寿之路”。

A、高血压不能治愈,只能通过综合治疗被控制,这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降压药。

B、能够严格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可以减药量。在减药的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的变化。

误区五:西药副作用大,过分信任“纯天然药”,“西药不良反应大,纯天然药无毒无不良反应”。

这完全是误导,天然药同样也有不良反应。

误区六:高血压可根治。

全球数十亿人患有高血压,目前,全世界尚没有哪种药物、保健品能够根治高血压。

误区七:自行购药服用,迷信保健品和保健仪器。

降压药种类繁多,有不同的适应症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有效的降压药。

八、血压测量方法

操作前准备:

测量前有吸烟、运动、情绪变化等,应休息15-30分钟后再测量。为了操作简便性和准确性,家庭监测血压最好选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一般来说,自测血压应保证早晚各1次,最好可以将每天自测的时间固定下来,并且能在感觉不舒服时做到紧急测量。

(一)被测量者保持坐姿,手臂置于桌上,使测量位置与心脏位置相同。

(二)将袖带系在上臂上,使袖带下边缘与肘部内侧相距两指宽。

(三)袖带与手臂之间最好能伸进1-2根手指。

(四)按下加压按钮。

(五)测量多次,取平均值。由于连续测量会使血压降低。所以在测量下一次之前,最好将袖带解下,休息一分钟。

测量血压时的注意事项:

(一)测量时间

较合适的测量时间一般是:

A、起床1小时之内,在服用降压药和使用早餐之间;

B、夜间则最好在睡觉前测量;而且最好将每天测量的时间确定下来。

(二)测量前后

A、在测量血压30分钟前不要进行积累的运动。

B、在冬天,如果您去了较冷的地方,最好也缓30分钟再测量血压。

测血压1-2分钟之前一定要尽量平静下来。

(内科姜培)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高血压日科普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