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准辨别肺癌复发高风险人群,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由国际著名肿瘤学专家、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牵头设计开展的早中期肺癌MRD研究最新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12日在国际癌症研究的顶级期刊《CancerDiscovery》(影响因子39.分)杂志发表,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
吴一龙教授团队在顶级期刊《CancerDiscovery》发表肺癌MRD最新研究成果。
MRD即分子残留病灶,通过检测血液中微小的肿瘤DNA信息,用以预测肿瘤复发的可能性。该研究经过前后4年的时间入组了例经过手术根治性切除后的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现MRD阴性者肿瘤复发风险极低,可被认为是潜在治愈人群,无需进行辅助治疗,这对肺癌术后精准治疗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MRD监测肺癌复发风险
吴一龙教授介绍,早期肺癌中,部分患者是有机会治愈的,越早期的患者预后越好。近年来,靶向治疗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生存期,但相当一部分患者还是存在肿瘤复发。
如何精确区分哪些肺癌患者有复发转移的风险?吴一龙教授团队通过该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论证ctDNA-MRD检测方式辅助肺癌术后诊疗的可行性。
据介绍,MRD即分子残留病灶或者微小残留病灶,通过外周血进行高深度检测,发现其中癌来源的分子突变信号。研究共入组例I-III期(最大径≥2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过根治性切除术后进行动态外周血ctDNA-MRD监测。
从理论上而言,MRD阳性代表患者体内仍存有肿瘤,MRD阴性代表患者体内没有肿瘤残留或者说肿瘤负荷极低。研究显示,若患者术后一直保持MRD阴性,仅有3.2%的概率发生复发转移,复发风险极低,可被认为是潜在已治愈人群。若患者术后出现MRD阳性,其后续出现疾病复发的概率高达90%左右。
吴一龙教授表示,MRD监测有效预测了哪些肺癌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哪些患者已经治愈,而且,对不同分期的肺癌同样适用。研究数据还进一步证实,MRD阳性人群可以从辅助治疗中获益,而MRD阴性人群接受辅助治疗并没有生存获益,据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化疗。这对肺癌术后精准辅助治疗决策有重要价值。
复发高峰为术后18个月
吴一龙教授介绍,MRD的概念最早是从血液肿瘤得到的启发,尤其是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当血液中检测不到MRD,即意味着治愈。MRD这个概念能否用到实体瘤?团队从4年前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
年3月,“第18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达成“肺癌MRD的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确立了MRD检测的技术标准。在这项研究中,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团队收集了入组的例患者术前血、术中组织以及动态术后血,前后进行了个血液样本的检测,对MRD监测结果与患者疾病复发情况进行对应分析,首次定义了肺癌术后潜在治愈人群。
对于复发风险比较高的II-III期肺癌,分析发现患者MRD转阳或者复发的高峰出现在术后18个月左右。随后复发风险逐渐降低,持续阴性的患者有可能代表接近治愈的人群。
将应用于更多癌症检测
据了解,MRD监测需要患者在术后每3-6个月复查,跟随患者影像学复诊同步进行,随诊2年。“这个研究我们将继续随访至5年,明确找到能治愈的病人。”吴一龙教授表示。
根据临床研究测算,相对于常规影像学检查,MRD监测大致可提前3-4个月发现外周血肿瘤信号,从而预测疾病复发。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肺二科主任杨学宁教授表示,根据研究初步结果,MRD阴性患者将获得治愈肿瘤的信心,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治疗。对于MRD阳性病人,接下来将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明确这类人群进行何种治疗获益最大,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存。
医院医院院长周清教授指出,此次研究把早期肺癌不需要过度治疗的病人和真正需要治疗的病人区分出来,给中晚期肺癌的临床诊疗也带来了启示。研究团队目前已设计了针对中晚期肺癌的两项MRD相关研究,也将陆续启动。
吴一龙表示,MRD检测操作简单,适合在临床推广,有望成为辅助肺癌精准诊疗的重要检测手段。目前在结直肠癌、膀胱癌等其他癌症,也已经发现了MRD监测的价值,预估70%左右的癌症可以用到这个检测方法。
江玲
张蓝溪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