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GFR突变型肺癌
-
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常见的突变驱动基因,中国等东亚国家EGFR突变概率更是高达30%以上,腺癌更可高达60%左右。EGFR突变目前是NSCLC最为重要的驱动基因,也可以说是中国肺癌的第一个分子分型—称为EGFR突变型肺癌。EGFR突变主要发生在18-21号外显子,其中19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和21号外显子的LR点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亚型,占所有突变类型的90%。针对EGFR突变研发的第一代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在肺癌治疗上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使EGFR突变型肺癌的总生存达到20~24个月左右。
-
第二代EGFR突变抑制剂为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第二代药物期望通过不可逆的共价结合方式,推迟耐药性的出现。结果可见,第二代药物对EGFR的抑制作用更好更强,但没有解决TM耐药突变的问题。但二代EGFRTKI最出彩的地方,是首次证实了EGFRTKI一线治疗提高了敏感突变的总生存(达克替尼:19和21外显子突变;阿法替尼:19外显子突变)。
-
三代EGFR抑制剂奥斯替尼的特色,是能有效地治疗一二代常见耐药的M突变,同时奥斯替尼还能靶向EGFR敏感基因突变(包括18,19,21突变),也扮演一代抑制剂的角色;其他特点包括其有更好的选择性,对野生型的EGFR作用弱,皮疹等副作用更小;最为关键的是,它对脑转移疗效优于其他的EGFRTKIs。附表1列出了目前第1到第3代EGFRTKIs的主要疗效。
-
2.ALK融合型肺癌
-
EML4-ALK基因融合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常见致癌基因。EML4-ALK基因融合在中国NSCLC患者中的表达阳性率大约在3.3%~6.1%,如果排除了EGFR突变,腺癌的ALK融合发生率可高达16.8%。
-
ALK融合基因抑制剂的特点是耐药性较少,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更好,因此ALK突变也被誉为NSCLC领域的“黄金突变”。目前中国已有三款药物上市,包括一代ALK抑制剂克唑替尼、二代的赛瑞替尼和艾乐替尼。克唑替尼是首个口服ALK抑制剂,同时也是c-Met和ROS1抑制剂。目前克唑替尼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病例,首次使ALK融合型肺癌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
-
第二代ALK抑制剂活性更好,其中代表抑制剂-盐酸艾乐替尼在疗效上远超克唑替尼,中位PFS居然达到不可思议的34.8个月,使ALK融合型非小细胞肺癌真正成为可控的慢性病。
-
3.ROS1融合型肺癌
-
ROS1融合型肺癌大约占非小细胞肺癌的1%左右,也是目前非小细胞肺癌中第3个可靶点治疗的分子分型。年吴一龙等在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上发表的OO-亚洲研究,克唑替尼治疗例ROS1融合型肺癌,有效率达到71.7%,中位PFS为15.9个月。中国监管部门也依据这一临床试验批准克唑替尼治疗ROS1融合型肺癌的适应证。
-
克唑替尼治疗ROS1融合型肺癌发生耐药后,可考虑使用赛瑞替尼。
-
我是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徐涛,如果您有问题,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会在我闲暇的时间一一去回复大家的。
#健康#
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