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靴皇后》音乐剧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查理·普瑞斯是北安普顿的小镇的一个青年,他原本希望和未婚妻共同前往伦敦工作生活,一起开创自己的事业,然而父亲去世之后,他被迫接管濒临倒闭边缘的鞋厂。
后来他偶然认识了变装演员萝拉,从而发现了为变装者设计高跟鞋的商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从那以后,两人携手合作,虽然经历了无数困难,但最终成功地在米兰发布了一系列细高跟长靴,给了鞋厂新的生机。老唐是鞋厂的一名员工,他非常反感身为男性却喜欢穿变装的萝拉,不过聪明的萝拉后来通过与老唐打赌的方式间接缓和了两人的关系,音乐剧结尾时,原本对变装人有偏见的人都改变了对变装人的看法,这是全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高跟鞋虽然在今天被视作女性的象征,但这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一直不变的。欧洲人在17世纪开始接触高跟鞋,当时高跟鞋对于男性而言可谓是香饽饽,这种社会风气持续了接近一百五十年。后来,波斯的阿拔斯一世将高跟鞋风潮带到了欧洲,他积极地与欧洲各国建立联系,共同打击奥斯曼帝国。从那之后,欧洲的富人们开始流行穿着波斯风格的鞋子,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可以使自己看起来更加有男子气概。
后来,更低阶层的人们也开始慢慢地穿上了高跟鞋,这时贵族们开始通过增加高跟鞋的高度以保持所谓的贵族的尊严,对于当时的欧洲贵族而言,他们认为这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尽管穿着高跟鞋走路十分不方便,但正因为这样才托出了贵族的特权身份,直到17世纪末,无论男女,穿高跟鞋都是一种上层阶级的标志。在17世纪,男士高跟靴逐渐出现了两种变化,在家里或正式场合穿包皮高跟靴,骑马打猎时穿堆皮高跟靴。前一种代表着男性的绅士感,后一种则代表着男性的积极向上。
到17世纪末,男性高跟鞋和女性高跟鞋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男士高跟鞋的外表看起来更宽厚,女士高跟鞋的鞋头则比较尖。还是这个时期,英王查尔斯二世开始着力推动简化男士的服饰,不再鼓励男性在穿着上追求突出,而是鼓励男士穿着优雅,不要一味地追求特例。这一时期被称为“男性大弃绝”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主要有以下变化:男性不再佩戴首饰,不再追求突出的打扮,而是开始追求颜色单一、更沉稳的着装风格,到了年,几乎没有男性再穿高跟鞋,这样的社会风气逐渐消失。
一战爆发之后,男性气质与身高成正比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此时,人类对于遗传学的研究逐渐兴起,战争迫使各国去寻找提升人力资源的有效方式。根据西方文化的观念,男人应该是生来身体强壮、身材高大的,不少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身材高大强壮的男性更容易被人欣赏与重用。因此,内增高鞋也由此产生,从外表来看,它和普通的男鞋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增高鞋在鞋子的内部有隐藏的坡跟,从而间接地使穿着者增高。在传统观念上,人们通常把能保持冷静、身体强壮、有能力保护别人的男人视为真正的男人,然而众多研究表明,这些男性本应拥有的特质带来了有害的后果。
在这种条件下,男性在社会上优势地位和威严不断得以提升,而女性负责分内事的传统观念则被认为有损男性的威严。这些对于那些想要跨越性别歧视、更有同理心的男性和女性来说,这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总而言之,这一段高跟鞋小故事告诉我们,性别观念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思想的进步而慢慢改变的,其次“真正的男人”和穿不穿高跟鞋没有关系,关键的是要学会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