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早筛早诊早治系列技术,将肺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6.48%提高至60.78%;研发人工智能产品对3-5mm肺小结节快速检出准确性达98.8%;建立经皮穿刺获取小样本组织用于肺癌基因突变检测,准确率达95.45%……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为民教授牵头的“肺癌早期精准诊断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年起,李为民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开展科技攻关、建立早筛早诊体系、突破诊治难题,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达到肺癌早期诊断率和5年生存率“双提升”的目标。
为何瞄准肺癌早筛早诊?
相比晚期5.8%生存率早期5年生存率达92%以上
“曾经有一位44岁女性患者,年体检时发现2.5mm淡薄小结节影,当时被漏诊;年复查时结节直径已经增大至7mm,但因为种种原因未处理;年已经长大为27mm,经肺癌手术后明确病理诊断是腺癌,两年后复查时发现已经双肺转移,预后极差。”李为民说,其实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可达92%以上,但晚期肺癌生存率仅有5.8%,如果她在年第一次复查发现结节增大时就处理,那么她的预后将是很好的。
这个病人的惨痛教训,让李为民教授把目光瞄准了肺癌早筛早诊。
如何确定早筛早诊的范围呢?势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