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相比于其它肺癌病理类型,肺腺癌中非吸烟人群的比例明显偏高。因此对于肺腺癌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7月9日,位于浦东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传出捷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细胞》(Cell)正式发表了由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大规模临床肺腺癌蛋白质组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成果,发现了肺腺癌精准治疗的潜在靶标,为其精准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科学理论支撑。
为何一些不吸烟的女性发病率在上升?
全景绘制蛋白质分子图谱
发现潜在药物靶标在我国,每年肺癌发病人数超过70万,死亡人数超过60万。肺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一半。
“很多人以为吸烟对肺癌有影响,事实上,相比于其它肺癌病理类型,肺腺癌中非吸烟人群的比例明显偏高,尤其是不吸烟的女性患者上升趋势加快。”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程书钧院士表示,“因为发病机理的复杂性,使得对于肺腺癌的解码,变得极其重要。”
在此次最新发表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谭敏佳研究员团队联医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贺福初院士团队、汪宜研究员团队,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程书钧院士、肖汀研究员团队,上海交通大学李婧教授等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对肺腺癌开展了大规模、高通量、系统性的全景蛋白质组学研究。
研究工作对例临床肺腺癌病人的癌和癌旁组织进行了蛋白质表达谱和磷酸化翻译后修饰谱的深度解析,同时整合临床信息和基因组特征数据分析,深度构建了基于蛋白质组的肺腺癌分子图谱全景。
“该研究首次从蛋白质水平系统描绘了肺腺癌的分子图谱,并发现了与病人预后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分子特征,此外还发现了中国人群肺腺癌两个主要基因(TP53和EGFR)突变人群的蛋白质分子特征。”谭敏佳研究员介绍。
据悉,研究团队通过进一步分析,通过此项研究还筛选到27个具有血清学检测价值的肺腺癌潜在预后标志物及若干个针对肺腺癌以及其特定突变亚型的潜在药物靶标。
我国蛋白质组学驱动精准医学研究
开始“领跑”国际当人类基因组图谱完成之际,一批基因组学大家不约而同地向蛋白质组学发出呼唤“用蛋白质组学解读基因组这部天书”。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研究之后,生命科学领域又一重要研究方向。
小布了解到,此项研究工作首次大规模、系统性构建了肺腺癌的蛋白全景图和分子亚型特征,是“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CNHPP)继肝癌、胃癌工作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同时也是中国科学家主导的“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更预示着蛋白质组学在精准医学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协和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医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贺福初院士贺福初院士表示,经过十余年的积累沉淀,由我国主导的蛋白质组学驱动精准医学研究已开始“领跑”国际蛋白质组学发展,肝癌、肺癌、胃癌等研究突破即是CNHPP的标志性成果,此外,胰腺癌、心血管病等十余种重大疾病的研究成果也即将陆续发布。
文字:杨珍莹
编辑:姜天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