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啥外用药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204488.html摘要:治癌名中医王三虎讲授肺癌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被称为“癌中之王”。那么,对于这样一种凶猛的恶疾,几千年的中医学是否有所论述?有没有对症下药的验方?其预后及病情转归又是怎样的?作为治癌名中医,医学博士、陕西省名中医、广西名中医王三虎10月17日做客元上教育,为近百名学员讲解《肺癌从肺痿论治》。王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及丰富医案,从肺癌在中医里对应的病名,及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分型论治、预后判断等方面,深入浅出阐述中医对肺癌的定性和诊治策略。尤其是他分享的多个治癌验方及对各味中药的精到点评,让学员受益匪浅。肺癌就是《金匮要略》中提及的“肺痿”正式开讲肺癌论治前,王三虎教授首先生动讲述其学医、从医尤其是学习《伤寒论》的传奇经历。王教授15岁就到卫生院工作,受院里中医师引述的“通伤寒者,医门之过半也”一语启发,认定《伤寒论》为中医精进法门。购得一本73年出版的《伤寒论语译》后,年轻的王三虎将其翻阅得倒背如流。后来读博深研经方,又机缘巧合进入肿瘤治疗领域,使他对中医治癌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在王教授看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其分订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是中医的根。而“肺痿”这一病名,就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的。“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肺萎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这些,都是《金匮要略》中对肺痿的论述。事实上,张仲景对肺痿的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分型论治、预后判断及病情转归等,都有详细具体的介绍。可以说,关于肺痿的论治是中医“辨病论治”理论最充分的表达。正是在张仲景经典论述的基础上,王三虎提出了“肺癌可从肺痿论治”、“燥湿相混致癌”、“寒热胶结致癌”等新论点。肺癌临床表现在中医经典中多有提及张仲景以及历代医家关于“肺痿”的描述,也与现代医学涉及的肺癌临床表现相契合。比如,现代医学称肺癌“以咳嗽为临床第一症状出现的约有54.7%……典型的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常有咳不净的感觉……无痰或有少量泡沫白腻痰……甚至伴有‘气管鸣’。”中医的表述是“咽喉不利、浊唾涎沫、气急、喉中水鸡声”。“气急”,张仲景称为“上气”,在《金匮要略》中5次提到这个症状。此外,现代医学称:“由肿瘤组织破溃所致,一般为痰中带血丝或血块等,大量咯血少见。以咯血为第一症状出现的约有18.9%。”中医对应的说法是明代医家王肯堂在《杂病证治准绳》中明确提出的:“肺痿,或咳沫,或咳血。”关于肺癌引起的胸痛,张仲景提到,“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反”字提示重点讲的是肺痿。此外,张仲景描述的“遗尿,小便数……必眩”,也与肺癌脑转移的症状相似。中医治疗肺痿的多个验方“经方是抗癌的锐利武器!”讲座中,王三虎教授向大家介绍多个肺痿分型论治的经方,并对其中多种中草药的兴味、配伍进行精到点评。一、气阴两虚,痰浊上泛这是初中期的主要证型,症见咳嗽,咽喉不利,浊唾涎沫,气急,胸痛,或痰中带血,发热,舌红而干,苔少或花剥,脉虚数。治宜滋阴清肺,化痰降气。主方:麦门冬汤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甘草各二两,粳米3合,大枣十二枚王三虎教授认为此方具有滋阴益气,化痰降气之功。用于气阴两虚,痰浊泛肺的肺痿。方中麦门冬滋养肺胃,清降虚火为君;人参益气生津、半夏降逆化痰为臣;大枣生津液为佐;甘草、粳米益胃气为使。诸药合用,使肺胃气阴得复,则虚火平,逆气降,痰涎清,咽喉利,咳喘自愈。而麦门冬汤中最出彩的对药是麦冬和半夏。麦冬滋阴润肺兼清虚火,半夏燥湿化痰兼以散结,两药合用,麦门冬使半夏不燥,半夏使麦门冬不腻,趋利避弊,相得益彰,可谓千古妙对。此外,还可以用化痰散结,益气养阴的海白冬合汤。组成:海浮石30g,白英30g,麦冬15g,百合12g,人参10g,生地*20g,瓜萎15g,玄参12g,半夏12g,穿山甲10g,鳖甲20g,生牡蛎30g,灵芝10g,炙甘草10g。二、肺中虚寒,痰蒙清窍这是晚期的主要证型,属于阴损及阳,阴阳离决的危重阶段。症见吐涎沫而不咳,口不渴,甚至拒绝饮水,表情淡漠,气力全无,遗尿,小便数,头眩,舌体瘦小,舌质暗淡,苔白滑,脉虚数。治宜温阳散寒。主方:甘草干姜汤本方具有温肺化饮之功。以甘草干姜汤辛甘化阳,温阳散寒化饮。三、痰热粘滞,气机不利早中晚期均可见到,突出表现是咳嗽气急,喉中痰鸣,甚至连续咳喘,痰粘难出,涕泣俱下,胸痛,痰中带血,舌红少苔或脉数。治宜化痰利咽,清肺降气。主方:射干麻*汤射干三两,麻*、生姜各四两,细辛、冬花、紫菀各三两,大枣七枚,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王三虎教授说,“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汤主之。”虽短短数语,却抓住了特征。这是一个在肺癌临床相当常见而且取效迅速的方证。四、顽痰壅滞,肺失宣降病在早期,素体偏于阳虚者易见。以咳嗽,气急,短气不足已息,痰稠而多,甚至胶粘成条,不能平卧,失眠,舌质暗淡,苔厚,脉滑。治宜温阳益气,化痰降气。主方:皂荚丸“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五、表寒内热,肺气上逆病在早期,或兼夹外邪,以“咳而脉浮”为特征,当有气急,喘息,恶寒发热,舌质红,苔薄白,脉虚数。急则治其标,法当降肺气,解表寒,清里热。主方:厚朴麻*汤厚朴五两,麻*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一升,干姜、细辛各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半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汤主之。”六、水积肺萎,正虚邪实多见于中晚期,胸腔积液,胸闷胀满,气急,咳喘身肿,体力不支,舌体胖大,舌质红,脉沉。治宜泄肺行水,扶助正气。主方:葶苈泽漆汤葶苈子15g,泽漆20g,猪苓20g,茯苓60g,泽泻12g,车前子15g,楮实子15g,麦冬15g,百合12g,生地*15g,人参10g,*芪40g,麻*4g,大枣30g功能:破坚利水,益气养阴主治:水积肺痿、气阴大伤型肺癌,以恶性胸水憋闷气促为主症七、肺肾两虚,摄纳无权久病及肾,肾不纳气,咳嗽喘满,短气不足以息,甚至张口抬肩,虚汗不止,失音,舌体淡胖,脉浮而虚。治当补肺肾,定喘嗽。方用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中治肺痿的人参蛤蛤散。以人参大补元气,蛤蛤补肺肾,定喘嗽为君药,茯苓、甘草和中健脾为臣药,杏仁、贝母化痰下气,知母、桑皮滋阴清热共为佐药。八、气血双亏,阴阳俱损病到晚期,消耗殆尽,全面崩溃,君臣不保,心肺双竭。症见:多唾涎沫,气急心悸,动则虚汗淋漓,消瘦已极,不能自理,畏寒咽干,大便难解,舌淡,脉结代。治当大补心肺之气血阴阳,炙甘草汤主之。在王三虎教授看来,张仲景医书中对肺痿多有论述,说明肺癌在汉代的发病率也不低。他对肺痿的鉴别诊断以及预后判断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比如,在鉴别诊断方面,普通的咳嗽不应该有“浊唾涎沫”;肺胀则以喘为主,严重者目如脱状,也没有肺萎的胸痛、浊唾涎沫等症状,即“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其脉浮大。”肺痿与消渴的鉴别则在于:“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对于肺痿的预后判断,张仲景指出:“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综上所述,古代医家所说的肺痿就是肺癌,其病与伤津耗液有关,以咳嗽为主要症状,以肺热阴伤,痰浊上泛为主要病机。阴虚内热,痰浊上泛,是初中期的主要证型,治不得法,迁延日久,往往阴损及阳,渐至阴阳离决,或气血双亏,阴阳俱损,消耗殆尽而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