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国际肺癌研究联合会(又称IASLC)的官方杂志JTHO(journalofthoraciconcology,胸部肿瘤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赫捷院士团队发表的中国人群肺癌报告,该报告对中国人群肺癌的流行病学,病因,筛查,诊断以及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下文,将对中国人群肺癌报告中的一些重点内容结合临床进行解读,希望能够加深大众对肺癌的理解与认识:
1.流行病学
中国在年肺癌的确诊人数为,即相当于中国每天有人确诊为肺癌,肺癌在所有肿瘤患者中的占比为20%。按照性别来计算肺癌发病率的话,在年,每男性中,就有48.87人得肺癌,每女性中,就有23.52人得肺癌,相当于每年有的男性与的女性确诊为肺癌。从发病年龄上来看,80-84岁为肺癌的高发年龄,40岁以下肺癌患者较少。
关于死亡率,据估计年,肺癌的死亡人数为人,相当于每天有名肺癌患者死亡。肺癌的死亡人数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27%,对年龄进行标化后每名男性与每名女性因肺癌死亡人数分别为40.11与16.54,死亡人数分别为与,农村男性肺癌患者相比于城市男性患者的死亡率要相对高。
2.发病原因
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日益加剧的城市化导致了环境污染的风险加剧,但是其目前与肺癌的发生关联性较低。而吸烟仍然是导致肺癌发生与死亡的首要因素。国内的成人吸烟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人吸烟人群占比为26.6%(其中男性占50.5%,女性占2.1%)。在戒烟考虑上,在过去仅有16.1%的患者计划在接下来的1年内戒烟,而其中有90%的患者未曾考虑借助其它辅助治疗措施戒烟。
3.筛查
目前对癌症进行早诊早筛已经成为了趋势,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晚期肿瘤疗效差,预后不佳,而在早期进行筛查发现的肺癌中,约76%以上的患者均为早期,平均每人中筛查发现肺癌几率约为1%,这部分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达到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可能。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筛查成本的问题,在具体的筛查方式上,高分辨的胸部CT相对于以往的薄层CT有了更高的分辨力,成为了筛查的主要手段。在对筛查结果的处理上,如肺部结节较小,为磨玻璃样结节或亚实性结节,同时不能排除为恶性的话,可考虑定期复查(复查时间一般为3个月左右),若结节直径大于1cm可考虑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明确诊断。另外,对于小结节或者难以分别结节良恶性的情况,也可考虑做PET-CT进一步明确结节的良恶性程度,从而避免耽误治疗。
4.诊断及分期
目前肺癌的确诊主要依靠高分辨胸部CT以及病理学诊断,比如纤支镜检查,CT引导下经皮肺肿物穿刺活检等。另外,对于临床上有锁骨上或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也可考虑在B超引导下对转移淋巴结进行穿刺活检,然后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明确原发灶是来源于肺还是其它部位。此外,由于临床上有20%左右的肺癌患者合并胸腔积液,也可考虑通过留置胸腔引流管将胸水引流出来后在显微镜下寻找癌细胞。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在明确诊断的同时即开始明确分期,即肺癌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因为不同分期肺癌的处理方式以及预后均不一样。在完善分期方面,比较快捷的方式是做全身PET-CT,缺点是费用较高,且需要自费(一般检查费用为元),而在医保可报销的范围使用常规的检查模式比如颅脑MRI,胸部增强CT,腹部B超以及骨扫描等,所需时间较长,但是基本不会延误疾病的诊治。
5.治疗
当前肺癌的治疗主要分为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局部治疗的主要方式为放疗以及手术,全身治疗为以药物为主的治疗模式。
手术治疗
手术是早期肺癌治疗的主要模式,但临床中这部分患者只占20%,主要是对I-II期的患者可考虑通过手术切除,具体根据肿瘤的情况以及手术复杂程度采取肺叶切除,亚叶切除或者袖状切除等。而手术操作上,目前临床比较多见的是采用胸腔镜辅助切除即VATS,可考虑使用单孔或者多孔。对于比较复杂的手术,比如隆突成形术,动脉吻合等,也可考虑应用比较新的设备与方式,比如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Robotic-assistedthoracicsurgery,RATS)来完成。总的来讲,肺癌的手术相比于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在术后的恢复上,还是手术的精细程度上。除了I-II期以外,对于部分III期的患者,由于首先手术无法保证完全切除肿瘤,临床往往先考虑行放化疗之后再进行手术切除,术后再根据切除的情况考虑后续治疗。
放疗
肺癌另一主要局部治疗模式为放疗,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放疗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及演变,即从普放向精放方向转变,如当前临床应用较多的调强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等。在具体的临床应用范围上,目前放疗在肺癌的治疗中主要应用于早期(即I,II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的患者,在中期则与化疗联合应用对一部分患者进行根治性放化疗,对晚期肺癌患者则主要是对脑转移,骨转移等特殊转移部位进行姑息减症放疗以缓解脑水肿,脊髓压迫或止痛等。临床对于晚期患者中存在的孤立转移灶,如肺转移等,也可行局部放疗,这部分患者也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当前肺癌的全身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按照作用机制上可分为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抗肿瘤血管形成治疗以及针对PD-1/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治疗。
化疗
化疗为肺癌药物治疗的经典模式,化疗可应用于各种病理类型的肺癌,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有效率仅30%-40%,中位生存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2年的生存概率一般不超过40%,同时化疗*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往往较重,但是目前基本的肺癌化疗用药均在医保报销范畴。
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主要是通过对穿刺活检标本进行基因检测筛查可作用的靶点,然后再根据相应靶点选择针对性的药物,比如EGFR,ALK,ROS1,BRAF,C-Met,Her2,NTRK等,基本靶点的检测费用也已经纳入医保。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如果标本量不够的话或者无法进行穿刺取样的也可通过抽血(ctDNA)来代替。分子靶向治疗疗效较高,一般有效率约在60%以上,*副反应较轻,但不是所用患者都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治疗。只有检测出可作用的靶点,才可使用针对这些靶点的靶向药物。目前针对常见靶点的药物也已纳入了医保。对于基因检测未找到靶点的患者,则可考虑其它治疗模式比如化疗,抗肿瘤血管形成治疗以及免疫检查点治疗等。此外,尽管靶向治疗有效率高,但是,患者使用靶向药之后一般在1年左右之后出现耐药,临床判定耐药之后如果还想继续考虑分子靶向治疗的话,则需要再次对标本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耐药原因,临床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耐药后重新进行基因检测可筛查到新的靶点从而有机会继续接受分子靶向治疗;
抗肿瘤血管形成治疗
抗肿瘤血管形成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肿瘤异常增生的血管形成来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而正常组织的营养供应则不受影响或者受到的影响较小。由于异常增生的肿瘤血管形成几乎为绝大部分实体肿瘤的共同特点,所以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一般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在分类上也可归为非特异性的靶向治疗。目前全球已经有5个抗肿瘤血管形成类药物获得批准用于晚期肺癌的治疗,其中获准进入国内肺癌临床使用的共3种,且全部进入医保,分别为贝伐珠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以及安罗替尼。这类药物的一般在临床中采取联合的模式使用,联合其它治疗模式比如化疗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同时其*副反应不会显著增加,也有一些小分子的抑制剂如安罗替尼可单独使用。
免疫检查点治疗
除了以上三种治疗模式以外,目前在晚期肺癌中最热门以及最有前途的治疗模式当属针对PD-1/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治疗。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通称的阻断PD-1与PD-L1/L2的结合)来释放机体潜在的免疫能力来攻击肿瘤。这类药物具有疗效持久,*副反应轻的特点,由于单药治疗的疗效有限(仅20%的有效率),临床一般是与其它治疗模式联合比如化疗(能将有效率提升至50%,5年的生存率提升至20%),抗肿瘤血管形成治疗等。由于进口PD-1/L1抑制剂年才在国内获批上市,年年底国产PD-1/L1抑制剂才首次获批,所以除了极少数药物比如信迪利单抗纳入医保(适应症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三线以上治疗)以外,其它药物均为自费。在治疗费用方面,国产药物年治疗费用约在10多万左右,进口药物费用约在30万左右。随着未来更多的药物纳入医保,其治疗费用也有望进一步降低,肺癌患者也将从中获益。
小结
综上所述,作为实体瘤的第一大瘤种,肺癌在得到了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