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病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病理学心血管系统amp呼吸系统疾病小
TUhjnbcbe - 2020/12/21 2:50:00
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AS)

1、主要累及部位:大动脉和中等动脉

2、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遗传因素、性别与年龄、代谢综合征

3、发病机制:

①胶质渗入学说

②损伤-应答反映学说

③动脉SMC的作用

④慢性炎症学说

4、病理变化

(1)基本病理变化

①脂纹②纤维斑块③粥样斑块

(2)主要动脉病理变化

①主动脉粥样硬化

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CHD)

CHD临床表现:

Ⅰ、心绞痛:

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

Ⅱ、心肌梗死(MI):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致供血区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

MI分为:

心内膜下MI:

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和乳头肌,严重时累及整个心内膜下心肌,引起环状梗死。

透壁性MI:

(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分支供血区一致)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及前内侧乳头肌右冠状动脉→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左冠状动脉左旋支→左心室后壁

MI并发症:

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包炎、心律失常Ⅲ、心肌纤维化

Ⅳ、冠状动脉性猝死

③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④肾动脉粥样硬化→AS性固缩肾

⑤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⑥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主要累及心室壁内层1/3

高血压病

1、危险因素:

遗传和基因因素、超重肥胖高盐膳食及饮酒、社会心理因素、体力活动、神经内分泌因素2、发病机制:

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血管重构机制

3、类型和病理变化

(1)良性高血压

①功能紊乱期:

②动脉病变期:细动脉硬化、小动脉硬化、大动脉硬化

③内脏病变期:心脏病变(左心室肥大、高血压性心脏病)、肾脏病变(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脑病变(脑水肿、脑软化、脑出血)、视网膜病变

(2)恶性高血压:

多见于青少年,特征性病变是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炎,主要累及肾动脉瘤

后天性多继发于AS、细菌感染和梅*

分为:囊状动脉瘤、梭形动脉瘤、蜿蜒性动脉瘤、舟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最严重并发症→动脉瘤破裂出血

风湿病

1、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及血管,常形成特征性风湿肉芽肿(Aschoff小体)

2、最常累及:心脏、关节和血管等处,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

3、病因和发病机制:(1)A组溶血症链球菌感染引起交叉免疫反应;(2)自身免疫反应机制;(3)遗传易感性;(4)链球菌*素学说4、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期

(2)增生期或肉芽肿期

(3)纤维化期或硬化期

5、器官病变

(1)风湿性心脏病

①风湿性心内膜炎:

主要侵犯心瓣膜,尤其二尖瓣,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白色血栓、McCallum斑

②风湿性心肌炎:

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常见于左心室、室间隔、左心房及左心耳等处

③风湿性心外膜炎:主要累及心外膜脏层,呈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症

(2)风湿性关节炎:呈游走性、反复性发作

(3)皮肤病变:

①环形红斑(渗出性病变);

②皮下结节(增生性病变)

(4)风湿性动脉炎:大小动脉均可受累,以小动脉较常见

(5)风湿性脑病:

主要病变为脑的风湿性动脉炎和皮质下脑炎,锥体外系受累时,患儿出现肢体的不自主运动,称小舞蹈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常见病原体:链球菌

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由致病力强的化脓菌(如金*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引起,主要侵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引起急性化脓性心瓣膜炎,在受累的心瓣膜上形成赘生物(由脓性渗出物、血栓、坏死组织和大量细菌菌落混合而成),受累瓣膜可发生破裂、穿孔或腱索断裂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由*力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引起

病变

(1)心脏:最常侵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常在病变的瓣膜上形成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细菌菌落、坏死组织、中性粒细胞组成)

(2)血管:引起动脉栓塞和血管炎

(3)变态反应:Osler小结

(4)败血症

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

1、大叶性肺炎

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多见于青壮年

(1)充血水肿期:1~2天,肺叶肿胀暗红色

(2)红色肝样变期:3~4天,肺叶充血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切面灰红,似肝脏外观

(3)灰色肝样变期:5~6天,充血消退,由红色逐渐转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

(4)溶解消散期:1周左右,实变病灶消失,病变肺组织质地较软

2、小叶性肺炎

主要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以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常见于儿童、体弱老人及久病卧床者,常为某些疾病的并发症,如麻疹后肺炎、手术后肺炎、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等

3、病*性肺炎:(肺间质炎症)肺组织坏死、透明膜形成、多核巨细胞、病*包涵体

4、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免疫超敏反应引起的强烈肺组织免疫损伤

弥漫性肺泡损伤、肺组织重度充血、出血和肺水肿、可见典型病*包涵体、广泛透明膜形成、肺小血管炎性改变

5、支原体肺炎:(间质性肺炎),儿童、青少年发病率较高,由患者痰液、鼻分泌物及咽拭培养出肺炎支原体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气症状

(1)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和细菌感染、吸烟、空气污染和过敏因素、机体内在因素

(2)病理变化:病变常限于较大支气管,逐渐累及较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①呼吸道黏液-纤毛排送系统受损并发生鳞状上皮化生;②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大和浆液性上皮发生黏液腺化生;③管壁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④管壁平滑肌断裂、萎缩,软骨可变性、萎缩或骨化

2、肺气肿

(1)发病机制:

①阻塞性通气障碍

②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弹性降低

③α1-抗胰蛋白酶水平降低

(2)类型

①肺泡性肺气肿

Ⅰ、腺泡中央型肺气肿→呼吸性细支气管呈囊状扩张,肺泡管和肺泡囊扩张不明显

Ⅱ、腺泡周围型肺气肿→呼吸性细支气管基本正常,远侧端位于其周围的肺泡管和肺泡囊扩张

Ⅲ、全腺泡型肺气肿→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都扩张

②间质性肺气肿:肋骨骨折、胸壁穿透伤或剧烈咳嗽

③其他类型肺气肿:Ⅰ、瘢痕旁肺气肿,Ⅱ、代偿性肺气肿,Ⅲ、老年性肺气肿

(3)病变:肺泡扩张,肺泡间隔变窄并断裂,相邻肺泡融合成较大的囊腔

肺硅沉着病

1、病因:吸入空气中游离的二氧化硅

2、病理变化:

(1)硅结节的形成:细胞性结节、纤维性结节、玻璃样变结节

(2)肺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致密的玻璃样变胶原纤维

3、分期

Ⅰ期硅肺:肺门淋巴结肿大,有硅结节形成和纤维化改变,肺组织内硅结节数量较少,肺重量、体积和硬度无明显改变

Ⅱ期硅肺:硅结节数量增多,体力增大,伴有明显的肺纤维化,肺的重量和硬度增加,体积增大,胸膜也增厚

Ⅲ期硅肺:硅结节密度增大并与肺纤维化融合成团块,肺重量和硬度明显增加,有沙砾感

4、并发症

(1)肺结核病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肺部感染和阻塞性肺气肿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病因

(1)肺疾病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3)肺血管疾病

2、病理变化

(1)肺部病变:肺小动脉中膜增生、肥厚,内膜下出现纵行平滑肌束

(2)心脏病变:右心室心室壁肥厚,心室腔扩张,外观钝圆,前壁肺动脉圆锥显著膨隆,乳头肌和肉柱增粗

肺癌

1、病因:

吸烟、空气污染、职业因素、分子遗传学改变

2、大体类型:

(1)中央型:起源于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肺门处形成肿块

(2)周围型:起源于肺段或其远端支气管,靠近胸膜的肺周边部形成孤立的结节状或球形癌结节

(3)弥漫型:起源于末梢肺组织,沿肺泡管及肺泡弥漫性浸润生长,形成多数粟粒大小结节

3、组织学类型:

(1)腺癌:女性肺癌最常见类型,多为非吸烟者

(2)鳞状细胞癌:患者绝大多数为中老年男性且大多有吸烟史

(3)神经内分泌癌:

①小细胞癌:肺癌中分化最低,恶性度最高;②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③类癌

(4)大细胞癌

(5)腺鳞癌:癌组织内含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

4、扩散途径

(1)直接蔓延:中央型直接侵犯纵膈、心包及周围血管,或沿支气管向同侧甚至对侧肺组织蔓延;周围型可直接侵犯胸膜并侵入胸壁

(2)转移:淋巴道转移发生较早,血道转移常见于脑、肾上腺、骨等,也可转移至肝、肾、甲状腺和皮肤等处

—THEEND—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理学心血管系统amp呼吸系统疾病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