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是最大的挑战
坦白讲,当初要写这个共识时,我的的第一反应是——肯定会面临很多挑战。因为每一次做共识或者指南时,不同的专家肯定会有很多不一致的意见,这是由大家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临床实践经验决定的。尤其这次的共识是由内外科专家共同制订的,如何去协调大家不同的意见,在其中吸取精华、求同存异,并最终把共性的意见提炼出来形成共识就成了最困难的事。以共识第三条为例,“新辅助免疫治疗推荐使用2-4个周期,每2周期复查评估以制定后续治疗计划”,实际上,我们最初的建议是——尽可能延长免疫治疗的使用周期。从内科医生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手术本身的创伤,还是应激所带来的免疫抑制,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都是很大的打击,在新辅助免疫治疗有效的情况下,它们可能会打断免疫的过程。我们年初做新冠研究时就发现,无论是中国的队列还是欧洲的队列,如果患者一个月之内有接受过抗肿瘤治疗,发展为重症的概率会明显提高,而其中危险程度最高的就是手术治疗。同时,我们的回顾性数据也显示,延长术前免疫治疗的使用周期能够有效提高mPR率、pCR率等,因此我们认为,完全可以让免疫的疗效发挥得更好一些再去进行手术。但从外科医生的角度来看,既然已经实现降期的目的了,为什么不做手术呢?延长免疫治疗的使用周期会不会失去手术机会?会不会增加手术难度?综合专家的多方考量,我们还是根据目前临床试验的结果,常规推荐使用2-4个周期。再比如第二条,“新辅助免疫治疗暂无明确预测作用的疗效标志物,无须基于标志物指导用药,但具有EGFR敏感突变/ALK融合等疗效负性因素时须慎重使用”,这条不仅是专家之间,证据之间本身也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正如姜涛等教授在定稿会上所说,如果把目前共识的表述限制得太死,可能不便于落实,所以我们在措辞上严谨了一些——建议“慎重使用”。虽然目前新辅助免疫治疗相关问题仍然争议颇多,但好在我们专家组的教授们都比较务实且有合作精神,如果大多数专家认为采用一个折中的观点更为恰当,则不会执意按照自己的意见来。共识是一个过渡阶段的产物,它既是对现阶段的建议,也给未来指出了方向。在尚缺乏大型II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当下,共识依托于已有II期临床试验结果,汇总40余位国内外专家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而成,令大家在临床工作中有一定依据可循,对治疗规范性提升大有裨益。与此同时,它的出现在业内造成了很大反响,大家在讨论这个事情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理解。而目前尚存争议的问题就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切入点,待做出研究结果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改写共识。满足患者“不合理”的要求就是我们的追求
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职业生涯也算上了一节台阶,这也意味着需要肩负更大的责任、做更多的事情。我一直在思考“顺势而为”跟“逆流而上”的区别。“顺势而为”是事情怎么容易怎么做,把它做好就行;但“逆流而上”是要做一些啃硬骨头的事情。作为整个团队的榜样,何(建行)院长就是一个“异想天开”且“逆流而上”的人。他会突然间产生一个新思路,非常具有开拓性、非常大胆,大胆到在旁人看来,或许根本不可能实现。但他会先把目标设在那里,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会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解决,“把别人的嘲笑变成现实”,这是他经常对我们说的。何院长这种“逆流而上”的思维,一直带领着我们进步。作为一名内科医生,我接触晚期肺癌患者更多,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