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三位的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到85%~90%以上,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本规范涵盖概述、筛查和诊断、分期、治疗等内容,本文仅就规范中的重要图标进行摘录。
筛查和诊断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规范
图1肝脏肿瘤标本基线取材部位示意图
标本取材要点:肝癌周边区域是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代表性区域。为此,应采用"7点"基线取材法(图1),在肿瘤的12点、3点、6点和9点位置上于癌与癌旁肝组织交界处按1∶1取材;在肿瘤内部至少取材1块;对距肿瘤边缘≤1.0cm(近癌旁)和1.0cm(远癌旁)范围内的肝组织分别取材1块。鉴于多结节性肝癌具有单中心和多中心两种起源方式,在不能除外由肝内转移引起的卫星结节的情况下,单个肿瘤最大直径≤3.0cm的肝癌,应全部取材检查。实际取材的部位和数量还须根据肿瘤的直径和数量等情况考虑。
表2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学分级(肝细胞癌Edmondson-Steiner分级)
分级
描述
Ⅰ级
分化良好,核/质比接近正常,瘤细胞体积小,排列成细梁状。
Ⅱ级
细胞体积和核/质比较Ⅰ级增大,核染色加深,有异型性改变,胞质呈嗜酸性颗粒状,可有假腺样结构。
Ⅲ级
分化较差,细胞体积和核/质比较Ⅱ级增大,细胞异型性明显,核染色深,核分裂多见。
Ⅳ级
分化最差,胞质少,核深染,细胞形状极不规则,黏附性差,排列松散,无梁状结构。
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及路线图
注:AFP:甲胎蛋白;US:超声检查;MRI:磁共振成像;CEUS:指使用超声对比剂实时观察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EOB-MRI: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扫描;典型表现:指增强动脉期(主要动脉晚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或延迟期强化下降,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不典型表现:缺乏动脉期病灶强化或者门静脉和延迟期强化没有下降或不明显,甚至强化稍有增加等;动态MRI:指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动态增强CT:指动态增强三期或四期扫描;AFP(+):超过血清AFP检测正常值
图3肝癌的诊断路线图
分期
注:TACE:经肝动脉化疗栓塞;PS:功能状态评分
图4肝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路线图
转自:中华医学网
来源:选自《中华肝脏病杂志》,,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