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主任您好,咱们今天的话题是肺癌,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如何能早期发现肺癌?
1.早期肺癌的症状肺癌的症状表现比较复杂,大致分为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和肺外症状。局部症状包括: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胸闷气短或声音嘶哑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消瘦、乏力、体重下降等,肺外症状主要由副肿瘤综合征所致,如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综合征所致的肌无力,向心性肥胖,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所致的低钠血症等。除上述常见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凝血机制的异常和贫血等症状。我们经常听说“早期肺癌通常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多数已发展到晚期”。其实,随着国家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和推广,医务人员对早期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使肺癌检出率逐渐提高。2.健康体检,重视肺小结节的诊治随着人们健康体检意识的加强和医学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近几年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逐年攀升。但是由于诊断经验不足、医疗水平存在差异等原因,许多肺小结节患者并不能得到科学的治疗指导,经常存在“过度诊治”和“贻误治疗”两种极端现象。患有肺小结节的患者能够找到一家拥有诊治肺小结节的专家团队,给予专业的意见,使肺小结节患者能够得到系统规范的治疗是尤为重要的。由于肺部小结节病因复杂,大多数患者没有不适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不适,很多病人是体检时或检查其它疾病时偶然发现,医院却难以得到科学、合理的处理和随访意见,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和精神压力。医院肺癌团队在东北三省率先成立了首个肺小结节门诊,集合我院多名肺癌领域的精英专家,将门诊定位在使肺小结节患者得到精确诊治、最大获益为主要目的,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诊治平台,解决了患者的燃眉之急。柳主任,胸片或CT检查可以确诊肺癌吗?通过哪些方法可以科学的诊断肺癌?
肺癌的确诊方式有两种,临床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临床诊断主要是通过胸片或CT等影像学检查,根据病灶的影像特点结合临床资料,作出临床的诊断。但临床诊断只是倾向性诊断,存在一定的误差,只有病理组织学诊断是肺癌确诊的金标准。而且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求必须有病理学诊断,所以胸片或CT检查是不可以确诊肺癌的。一旦CT扫描发现可疑的异常情况,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来明确诊断。肺癌诊断的同时常常需要做分期诊断,常做的检查包括:(1)MRI检查无电离辐射,适用于软组织滑膜、血管、神经、肌肉、肌腱等检查,对于肺脏这种含气组织并不敏感,因此在肺部原发灶诊断方面的作用不如CT。在肺癌患者中主要用于评价和发现是否存在脑转移和骨转移。(2)骨扫描,是将对人体无害的放射性同位素注入血液中,该同位素在骨的破坏处会发生浓聚,主要用于筛查是否有骨转移及其转移的范围,对于肺癌患者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评估。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放射性核素大约需要2天左右才能完全代谢,因此骨扫描检查后两天内,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停留,以及与婴幼儿或孕妇等敏感人群密切接触,医务人员也常常将骨扫描安排在其他检查完成后进行。(3)PET-CT是将影像学和放射性核素融为一体的新型检查方法,可以发现普通CT不能发现的微小病灶,但价格昂贵,一般是自费,不能医保报销的,如果有条件可以考虑。需要注意的是,PET-CT对脑部转移显示不清,判断有无脑转移还是考虑行脑CT或脑部磁共振检查。(4)另外,实验室血液化验在肺癌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也起到辅助参考作用,包括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的检测。以上检查均属于辅助性诊断,如果高度怀疑肺癌,医生还会建议患者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也就是我们说的确诊。肺癌大体上分为哪几类呢?
在过去,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20%-30%,近些年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非小细胞肺癌相对来说是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腺癌这种病理类型。那么差异性比较大的是二者和吸烟有无相关性,大多数小细胞肺癌都与吸烟相关的,而对非小细胞肺癌而言,尤其是腺癌,可能与吸烟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二者在肿瘤细胞生长动力上有区别明显,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类型是一个增殖速度特别快的瘤种,而非小细胞肺癌有些时候是呈惰性生长的类型,但有些时候也会有生长特别快的病理类型,但总而言之没有小细胞肺癌的增殖速度快。打败癌症,目前有哪些方法呢?
目前肺癌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最近广受瞩目的靶向治疗及免疫靶向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属于局部肿瘤的控制,而化学治疗与靶向治疗则属于全身性的治疗。手术对于局部肿瘤的治疗效果最好。放射治疗通常适用于不适合手术治疗的局部病灶。至于肺癌若有多处远程器官转移,则通常需利用化学治疗或靶向治疗加以控制。目前,在肺癌治疗上,常规方案设计原则已经不止手术、放疗、化疗了,包括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在早中晚肺癌的治疗中都能“唱主角”。非常感谢柳主任详细的给我们听众朋友们讲解了关于肺癌的相关内容。
来源:内一科、吉林旅游广播免责
本平台部分文章改编自网络及其他公众平台,重在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