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
一、病因:
1.病*性肝炎:HBV感染是我国肝癌病人最主要的病因,西方国家以HCV感染常见。
2.食物:*曲霉素与亚硝胺。
3.肝纤维化。
4.寄生虫感染:血吸虫和华支睾吸虫。
二、病理:
1.块状型:最多见的类型(70%)。直径在5-10cm。若直径>10cm称为巨块型。
2.结节型:大小数目不等的癌结节,<5cm。若单个癌结节<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m称为小肝癌。
3.弥漫型:少见。
三、转移途径:
1.肝内转移:最常见的,也是最早发生的转移类型。肿瘤侵犯门静脉分支。
2.血行转移:最常转移至肺。
3.淋巴转移:常见肝门淋巴结转移。
4.种植转移:少见。
四、临床表现:
1.肝区疼痛:最常见的症状,多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2.肝大:最常见的体征。
3.*疸:多见于晚期,大多为阻塞性*疸。
4.肝硬化征象:血性腹水的出现。
5.伴癌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自发性低血糖症和红细胞增多症。罕见表现为高钙血症,高脂血症和类癌综合征。
五、辅助检查:
1.甲胎蛋白(AFP):诊断肝细胞癌的特异性标志物,阳性率为70%。可用于肝癌的普查,诊断等。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AFP>ng/ml为诊断肝癌的条件之一。
2.超声:目前肝癌筛查的首选方法。能检出肝内直径>1cm的占位性病变。
3.CT:CT平扫多为低密度占位。增强CT呈“快进快出”表现。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直径1-2cm的小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5.肝穿刺活检:最可靠的诊断方法。缺点是有创,而且可能导致出血甚至转移。
六、诊断:
满足以下三列中的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肝癌:
1.具有两种典型的肝癌影像学(超声,CT,MRI,DSA等)表现,病灶>2cm。
2.一项典型的肝癌影像学表现,病灶>2cm,AFP>ng/ml。
3.肝脏活检阳性。
七、治疗:
1.手术治疗:首选,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肝功Child-PughA-B级与ICGR-15<20%-30%为实行手术的必要条件。
2.肝动脉栓塞(TAE):非手术治疗首选方法。
3.射频消融(RF),微波消融与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I):适用于肝癌直径≤3cm者。
4.药物治疗。
肝性脑病
一、定义:肝硬化基础上因肝功不全和(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二、病因与诱因:
1.最常见的病因为病*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
2.诱因有消化道出血,放腹水,感染,手术后,便秘等。
三、发病机制:
1.氨中*学说:
①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肝性脑部重要的发病机制。
②NH3*性最强。
③最主要的机制为干扰脑细胞三羧酸循环,影响脑细胞的代谢。
④还可增加抑制性氨基酸的摄取;促进谷氨酰胺的合成导致脑水肿;直接干扰电活动以及调节脑星形胶质细胞的苯二氮卓受体的表达。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①芳香类氨基酸增多,代谢产生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
②上述两种胺类类似于去甲肾上腺素的结构,但是不具备传递神经冲动的功能。
③还可抑制多巴胺的生成。
四、临床分期:
1.0期(潜伏期):无异常。腱反射与肌张力正常。
2.1期(前驱期):性格改变。腱反射与肌张力正常。出现扑翼样震颤。
3.2期(昏迷前期):行为异常。腱反射与肌张力亢进。扑翼样震颤。
4.3期(昏睡期):昏睡但可唤醒。腱反射与肌张力亢进。扑翼样震颤。
5.4期(昏迷期):昏迷不可唤醒。腱反射与肌张力浅昏迷时亢进,深昏迷时减弱。
五、治疗:
1.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性脑部患者常出现低钾性碱中*,所以利尿剂的使用量不宜过大。
2.预防和控制感染:口服甲硝唑和新霉素。
3.改善肠内微环境:口服益生菌制剂。
4.止血和清除肠道积血:可用生理盐水或稀醋酸溶液清洁灌肠。
5.防治便秘:口服乳果糖,或乳果糖稀释液保留灌肠。
6.慎用镇静药及损伤肝功的药物:禁用阿片类,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可尝试使用异丙嗪,扑尔敏等抗组胺药。
7.营养支持治疗:急性期病时禁食蛋白质。门体分流对蛋白不耐受者避免大量蛋白饮食。
8.促进体内氨的代谢:常用L-鸟氨酸-L-天冬氨酸。还可用天冬氨酸与谷氨酸钠,精氨酸等。
9.调节神经递质: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拮抗剂氟马西尼;使用支链氨基酸减少或拮抗假性神经递质。
10.阻断门-体分流。
END
糖霜Frost
原发性肝癌
一、病因:
1.病*性肝炎:HBV感染是我国肝癌病人最主要的病因,西方国家以HCV感染常见。
2.食物:*曲霉素与亚硝胺。
3.肝纤维化。
4.寄生虫感染:血吸虫和华支睾吸虫。
二、病理:
1.块状型:最多见的类型(70%)。直径在5-10cm。若直径>10cm称为巨块型。
2.结节型:大小数目不等的癌结节,<5cm。若单个癌结节<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m称为小肝癌。
3.弥漫型:少见。
三、转移途径:
1.肝内转移:最常见的,也是最早发生的转移类型。肿瘤侵犯门静脉分支。
2.血行转移:最常转移至肺。
3.淋巴转移:常见肝门淋巴结转移。
4.种植转移:少见。
四、临床表现:
1.肝区疼痛:最常见的症状,多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2.肝大:最常见的体征。
3.*疸:多见于晚期,大多为阻塞性*疸。
4.肝硬化征象:血性腹水的出现。
5.伴癌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自发性低血糖症和红细胞增多症。罕见表现为高钙血症,高脂血症和类癌综合征。
五、辅助检查:
1.甲胎蛋白(AFP):诊断肝细胞癌的特异性标志物,阳性率为70%。可用于肝癌的普查,诊断等。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AFP>ng/ml为诊断肝癌的条件之一。
2.超声:目前肝癌筛查的首选方法。能检出肝内直径>1cm的占位性病变。
3.CT:CT平扫多为低密度占位。增强CT呈“快进快出”表现。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直径1-2cm的小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5.肝穿刺活检:最可靠的诊断方法。缺点是有创,而且可能导致出血甚至转移。
六、诊断:
满足以下三列中的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肝癌:
1.具有两种典型的肝癌影像学(超声,CT,MRI,DSA等)表现,病灶>2cm。
2.一项典型的肝癌影像学表现,病灶>2cm,AFP>ng/ml。
3.肝脏活检阳性。
七、治疗:
1.手术治疗:首选,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肝功Child-PughA-B级与ICGR-15<20%-30%为实行手术的必要条件。
2.肝动脉栓塞(TAE):非手术治疗首选方法。
3.射频消融(RF),微波消融与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I):适用于肝癌直径≤3cm者。
4.药物治疗。
肝性脑病
一、定义:肝硬化基础上因肝功不全和(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二、病因与诱因:
1.最常见的病因为病*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
2.诱因有消化道出血,放腹水,感染,手术后,便秘等。
三、发病机制:
1.氨中*学说:
①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肝性脑部重要的发病机制。
②NH3*性最强。
③最主要的机制为干扰脑细胞三羧酸循环,影响脑细胞的代谢。
④还可增加抑制性氨基酸的摄取;促进谷氨酰胺的合成导致脑水肿;直接干扰电活动以及调节脑星形胶质细胞的苯二氮卓受体的表达。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①芳香类氨基酸增多,代谢产生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
②上述两种胺类类似于去甲肾上腺素的结构,但是不具备传递神经冲动的功能。
③还可抑制多巴胺的生成。
四、临床分期:
1.0期(潜伏期):无异常。腱反射与肌张力正常。
2.1期(前驱期):性格改变。腱反射与肌张力正常。出现扑翼样震颤。
3.2期(昏迷前期):行为异常。腱反射与肌张力亢进。扑翼样震颤。
4.3期(昏睡期):昏睡但可唤醒。腱反射与肌张力亢进。扑翼样震颤。
5.4期(昏迷期):昏迷不可唤醒。腱反射与肌张力浅昏迷时亢进,深昏迷时减弱。
五、治疗:
1.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性脑部患者常出现低钾性碱中*,所以利尿剂的使用量不宜过大。
2.预防和控制感染:口服甲硝唑和新霉素。
3.改善肠内微环境:口服益生菌制剂。
4.止血和清除肠道积血:可用生理盐水或稀醋酸溶液清洁灌肠。
5.防治便秘:口服乳果糖,或乳果糖稀释液保留灌肠。
6.慎用镇静药及损伤肝功的药物:禁用阿片类,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可尝试使用异丙嗪,扑尔敏等抗组胺药。
7.营养支持治疗:急性期病时禁食蛋白质。门体分流对蛋白不耐受者避免大量蛋白饮食。
8.促进体内氨的代谢:常用L-鸟氨酸-L-天冬氨酸。还可用天冬氨酸与谷氨酸钠,精氨酸等。
9.调节神经递质: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拮抗剂氟马西尼;使用支链氨基酸减少或拮抗假性神经递质。
10.阻断门-体分流。
END
糖霜Fr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