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病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斗鱼向武汉捐款万协助肺炎防控其
TUhjnbcbe - 2021/5/19 22:43:00
北京正规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年庚子新年发生的武汉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非常严重,为了贯彻国家提出的“内不扩散,外不输出”方针,武汉地区开始封城,机场、铁路、轮船、高速公路停运,全国各地也均进入防御疫情的战时状态。平时车水马龙的闹市,没有了往日的喧哗,公路上少见了汽车和行人,走在大街上的人,都带起了大口罩。比起年发生的非典,人民的惊慌之情,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面临新型病*时,人类第一次面对,大家对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估计都是一团雾水,大多数人会问,中医能战胜这次瘟疫吗?作为中医人,也有必要科普一下。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中反复实践、总结而逐步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其代表著作《*帝内经》成熟于西汉时期,治疗伤寒的《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著于东汉末期,这些医学著作都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历史上发生的几百次瘟疫,最后都在中医的参与下,免遭了灭顶之灾,延续了中华文明。而欧洲的古罗马因为黑死病差点灭国,玛雅文明因为传染病而迅速消失的。下面通过几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让大家了解中医是怎样战胜瘟疫和其它疾病的,面对这次瘟疫,既要重视,但不要恐惧。

1

毛泽东主席和中医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相信和重视发展中医药,都是他的一贯主张。没有专门学过医的毛泽东,在学习历史和社会经验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中医药学辩证思想和中医药学思维方式,他倡导的中医药发展思想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早在年,毛泽东就曾在《讲堂录》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毛泽东对中西医学方面的最早论述。


  那时,医院里,有西医也有中医,许多内科病都是用中医治疗,多数是采用自制中草药。毛泽东曾经指出:鉴于根据地缺医少药,必须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他说:“草医草药要重视起来,敌人是封锁不了我们的。”当时,医院收容多名参加反“围剿”的伤员,全部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病伤。中医药以它不可低估的药用价值,挽救了许多红*战士的生命,帮助红*度过了艰难岁月。在延安时,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毛泽东曾患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时往往痛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吃了不少西药,仍不见效。一次,开明绅士、名中医李鼎铭到杨家岭来看望毛泽东。他为毛泽东切脉之后,很自信地说,吃四服中药就可以好了。那时,中西医之间矛盾尖锐,毛泽东身边的医生都是西医,他们不同意毛泽东服用中药。毛泽东则力排众议,坚持把李鼎铭开的四服中药吃了下去。吃完后,疼痛果然消失,胳膊活动自如了。这更使毛泽东认识到中医药的神奇功效。毛泽东又介绍李鼎铭为八路*的干部、战士治病。很快,中医中药成了八路*必不可少的医疗方式。不久,李鼎铭还为八路*培养了一批中医,他们活跃在各个部队。


  年,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此说似乎不无戏言成分,但他把中医摆在“三大贡献”之首,表明了其对中医的情结。


  年,毛泽东作出重要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如不整理,就会绝版。”同年,他又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于是,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名医,于年12月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也就是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毛泽东还接见了第一任院长鲁之俊。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对卫生部*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的批示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年,上海名中医章次公先生被调到卫生部任中医顾问。不久,中央“四老”之一的林伯渠患病颇重,呃逆月余不止,章次公赴治,三剂药治好了林伯渠。中央办公厅一位同志在闲谈时对毛泽东说:“卫生部新来了一位老中医章老,那医术可神了……”接着又将林老案例讲给毛泽东听。毛泽东高兴地说:“我早对你们讲过,中医不比西医差嘛,你们还不信。”过了几天,毛泽东身体不适,指名请章次公为他看病。此后,毛泽东曾两次约请章次公彻夜长谈中医学。他看过不少中医书,提了许多问题,章次公均对答如流,毛泽东会心地说了一句:“难得之高士也。”


  年夏天,中共中央在青岛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委书记会议。其间,毛泽东到海水浴场游泳时,不慎得了感冒,加上失眠的困扰,病情日渐严重。随行的保健医生用西药治疗,效果不好。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得知后,便推荐山东著名的老中医刘惠民给毛泽东看病。因为刘惠民大夫开起药方来多用一般医生不太敢用的*性较强的药材,因此,保健医生和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表示担心,不同意毛泽东吃。刘惠民也因事关重大而心有顾忌,一再表示:“药方可以开,但必须由舒书记的夫人亲自跟我去药店抓药、亲自煎药,并亲自看着主席喝下去才行。”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舒同当即表示:“刘大夫治感冒的药我吃过,的确很灵。他要求由我的爱人给主席煎药,我同意。万一有问题,由我们夫妻负责。”最后,征求毛泽东自己的意见。毛泽东虽在病中,但仍不失幽默地说:“舒同同志担保了的,我不怕!”于是,舒同的夫人石澜便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担当起了为毛泽东抓药、煎药的特殊任务。


  3天后,毛泽东的感冒症状完全消失了,而且睡眠也逐渐好起来。毛泽东感到特别高兴。毛泽东问起刘大夫的药方里有一味“酸枣仁”是起什么作用的,为什么要“生、熟合起来捣”。


  舒同夫人石澜回答:“药用的酸枣仁,数陕北的最好。当年在延安,主席您住过的那个杨家岭满山都是酸枣树。我们常去摘一些酸枣回来,放在衣兜里当水果吃。酸枣仁这东西,生吃能提神,炒熟了吃能安神。生、熟捣碎入药,就能同时发挥两种作用,平衡中枢神经。所以您不仅感冒好了,睡眠也好了。这正是刘大夫的高明之处呀!”


  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对坐在一旁的舒同说:“看看,你的夫人讲得多细,将来可以改行当医生了!”11月,毛泽东应邀赴莫斯科参加世界各国共产*和工人*代表大会,刘惠民被指定为保健医生,随同毛泽东前往。


  年冬,刘惠民为毛泽东诊治感冒。在开处方时,毛泽东忽然提了个问题,问刘惠民民间常说的“上火”怎样解释。刘惠民用中医理论解释后,毛泽东笑着说:你讲的这些我不懂啊,你看怎么办?刘惠民略微思索一下,回答说:“西医学了中医,再用中医的话讲出来,主席就懂了。”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地站起来,说:“对喽,所以我说,关键的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


  毛泽东接受中医治疗最精彩的一幕是针拨治疗白内障。年底,毛泽东患老年性白内障,双目已近失明。经过慎重考虑,中央决定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为毛泽东实施针拨术。中医传统方法中有一种“金针拨障法”,民间失传已久,但该方法已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和改进,唐由之是主要负责专家。毛泽东知道后,欣然同意做手术。年7月23日,唐由之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毛泽东示意播放古典乐曲《满江红》,其心率、血压一直正常。


  做了白内障手术后,需要休息几天,但毛泽东只隔一天就忙着看起书来,唐由之劝阻不住。毛泽东看了一会儿,果然感到眼睛不舒服,便停下来说:“唐由之啊,我们的争论,你胜利啦!”他还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做了一个“V”字形手势。唐由之说:“主席,您亦胜利了,因为您要我们用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今天给主席做的白内障手术,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研究成功的。”毛泽东听后会意地笑了。

2

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疗传染病


  张仲景(约公元~年——约公元~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他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至今,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


  张仲景故里位于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南阳邓州市穰东镇),民众自发地前来南阳医圣祠纪念、拜谒。南阳民间祭拜张仲景自汉代延续至今,“瞻仰医圣”、“叠纸求医”、“摸羊头”、“接圣水”等是群众主要祭祀活动内容,这一民俗活动将持续3天。医圣张仲景祭祀活动已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仲景的墓葬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仲景墓现存完好,成为了人们拜谒的地方。

3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瘟疫的故事


  叶桂(公元年~公元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叶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叶桂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桂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如此短短几字就概括了温病的特征性发展规律,一些医家认为,这也是对现代医学常见的由肺炎导致心肌类这一现象从中医学理论角度最贴切的诠释。《温热论》,是学习温病学说的必读书。其后,温病学派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医家和论著,但是都未离开他所创建的理论体系。叶天士还留下了不少的医案记录,他十分善于使用轻灵短小的方子治愈严重的疾病,这是中医达到很高境界的时候才能做到的所谓“四两拨千斤”的高超医术,我们从中似乎还可以依稀见到他曾经叱咤医坛的潇洒。


  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因他一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连神仙都慕名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叶天士号罢脉后,说了八个字:“六脉调和,非仙即怪。”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有几个这样的小故事


  1.治难产


  有一个孕妇难产,疼得在床上乱滚,满身都渗出*豆大的汗珠子。她的丈夫虽是医生,也根据症状开了药方,却治不好,只得去请教叶天士。


  叶天士问明症状后,叫他在原配的汤药里再加一小片梧桐叶,这个医生回家后就照办了。他妻子喝下此药后,孩子果然顺利地生下来了,是话有因,是草有根,这消息传开后,不少孕妇都照这法子治起难产来,连不少老医生也照葫芦画瓢开这样的药方,可再也不见有应验的。


  有人感到奇怪,就问叶天士是什么原因,叶天士感慨地说:“草药治大病嘛!我上一次用梧桐叶治难产,因当时正是立秋之日,现在用它又有什么作用呢?因时制宜,不拘古法,才能根据病情而灵活应用啊!可惜有些老医生过于拘泥,至今还不明白这一道理呢。”


  还有一个孕妇难产,因别的医生治不好,勉强支撑着去找叶天士求救。当时叶天士正在下棋,他随便瞅了孕妇一眼,不屑地哼了一声,继续埋头与人对弈。孕妇流着眼泪,再三哀求,连叶天士的棋友也不忍心了,帮孕妇说话。


  不料把叶天士说火了,顺手举起棋盘,“叭”的一声甩到地上,棋子顿时撒得四处都是。然后又声色俱厉地对孕妇说:“病来如山倒,病好如抽丝,你急什么?给我把棋子捡起来!”孕妇因有求于他,只好忍气吞声地把棋子一一捡起。


  叶天士此时忽然大笑起来,对孕妇说:“好好好,这回孩子自然会顺利地生下来了。”说得那孕妇半信半疑赶回家中,果然应了叶天士的话,顺利地分娩了。叶天士的棋友又钦佩又诧异,问起拾棋子居然能治难产的奥妙。


  叶天士说:“滚动之石,不长苔藓。我一眼就看出那妇人是捧心胎,当她拾棋子时,佝偻了很久,胎儿的手靠她的运动之力,已离其心窝,所以不得赖在娘肚子里不出来了!”一阵话说的对方哑然失笑:“你刚才好一场真真假假的把戏,连我也给蒙住了。”


  2.治贫


  一天,叶天士正在药房给病人号脉,忽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人冒冒失失的闯了进来。他不等主人问语,就拱一拱双手说:“向先生请安!听说先生是当今的活神仙,能治百病。


  我有一致命的病症,不知先生能治否?”叶天士说:“只要我能治得好,一定效劳,你有什么病直说无妨。”那人说:“人不欺病,病难欺人。其实我一无内患,二无外伤,只是太贫穷了,你可会治贫吗?”


  叶天士还没回答,来看病的人却火了:“我看你这个人是无理取闹!走遍天下,哪有医生能治贫的?”不料叶天士捋着长须笑道:“贫也算种病嘛,既无佳肴滋补,又频添忧愁伤身,可谓有损元气。不过要治它也不太难。我看这样吧,我给你一枚橄榄,只许你吃肉,光留核,再把它种下,到明年自然就不穷了。”


  看病的人听了这番话,像附到五里雾中摸不着真山实水。来人也觉得种橄榄核与治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本当不信,又见叶天士说得诚恳,便拿着一枚橄榄满腹狐疑地回去了。


  那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照叶天士的话办了。第二年,橄榄树就长高了。挺拔的小树上长满了绿叶,就是不开花,不结果。那人想:无果树有啥用?就去问叶天士。叶天士笑道:“到时候了,过几天自有人送钱来。”


  那人还是不信,悻悻地回家了。没过三天,怪事出现了,买橄榄叶的人竟像赶会一样,后脚跟着前脚地接踵而来。虽然每人只买几片,价钱也便宜,但一树浓叶何止万千,所以那人为此发个小财。再以这笔钱做个小本买卖,不久便成了小康之家。他十分感激叶天士,抽空带了一份厚礼去向这位神医道谢,并探问其中的奥妙。


  叶天士婉言谢绝了对方的馈赠,把买橄榄叶的秘密告诉了他。原来,叶天士早料到这一季节有某种传染病流行,配治医治此病的药物少不了橄榄叶,所以在开药方时,每方必加几片。俗话说:“药不分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可满城的药肆就是没有这东西,病家只好在叶天士的指点下,到那人的住处买橄榄叶了。


  这也是叶天士平时遵循医德,乐善好施,对贫苦人的一片心意。

4

六味地*丸与“儿科圣手”钱乙的故事


  六味地*丸是一种由熟地、茯苓、山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配制而成的中药,其不仅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的功效,还有促进新陈代谢、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的作用。经过历代医学家的验证,六味地*丸临床疗效显著,医治患者无数,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


  面对如此功能强大的药,我们不免要追根到底:六味地*丸是怎么发明的?其实发明此药之人是中国古代第一儿医圣手钱乙,而六味地*丸是在他闪念之间发明的。


  钱乙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儿科医生,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在京都汴梁行医,由于医治好了长公主和皇子仪国公的疑难病症而得到皇帝的赏识,名声大噪,医院成为太医。


  一天下午,家住汴梁城的王先生费了不少功夫找到钱乙,一脸诚恳地说:“钱神医呀,我的孩子病得很重,麻烦您到我家里看看吧,多少钱都行。”宅心仁厚的钱乙二话不说,便到了王府。原来,小孩睡觉时眼睛闭不上,手脚抽筋,身上也有些凉。钱乙略一思考,肯定地说:“这是慢惊呀。”其实,之前并没有慢惊这一说法,钱乙把它记入《小儿药证直诀》后,医生们便把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这种分类,一直沿用至今。钱乙不愧一代名医,他随口一说,便为我国医疗事业带来一大贡献。


  话说钱乙找到病因后,便开了一剂专治惊风的栝楼汤。孩子服完后,很快就能闭眼睡觉,身体也开始变暖了。钱乙走后,王先生发现儿子没有大小便,便自作主张找附近的医生开了一剂八正散。服下没多久,孩子的身体重新变凉了。王先生一看不对,只得再次请来钱乙。钱乙听完王先生的陈述后,没有表现责怪之意,只是开了一味叫益*散的药,吩咐上午连服四次。这次钱乙没有马上走,而是一直呆在府中。中午时分,小孩身体开始变暖,能吃能拉了。正当旁边人都举手相贺时,王先生却发现儿子不说一句话。钱乙见此,耐心道来:“孩子拉肚子拉得肾虚了,哪有精神讲话,现在关键是补肾。”补肾?在怀疑的目光中,钱乙稍作考虑后开出一付叫“地*丸”的药。闪念之间,钱乙想起医圣张仲景收录过滋阴养血的“金匮肾气丸”:主含熟地、茯苓、山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附子、肉桂八种药材。钱乙想,这孩子阳气足,缺少的只是肾阴,去掉上火的附子和肉桂后,剩下的六种药材主管苦、酸、甘、咸、辛、淡六种味道,最能治肾虚,并且是按照中药方剂君臣佐使去配伍。


  钱乙选的六种药材比例严格固定,即熟地占1/3,山萸肉和山药各占1/6,茯苓、丹皮和泽泻各占1/8。在这颗药丸的小天地里,熟地是“皇帝”,主要功能是补肾,其它五味药永远不能替代它。此药是炮制的,味虽很苦,却有滋阴养血的奇效,“良药苦口”嘛。山萸肉是“左丞相”,由山茱萸的果实晒干炒制而成,红色,味酸,主要作用是滋补心肝,补元气。山药是“右丞相”,主要补肺经脾经,小孩尿床吃山药很管用。这三味“君臣”药主要负责滋补,另三味“百姓”药则主要功能是去泻:肝火旺盛,牡丹皮药到火除;脾有水湿,茯苓自去;肾有水湿,泽泻来除。小小一丸药,暗含保卫(补)、攻击(泻)等原理,充分展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由于这六味药搭配起来治肾虚效果非常好,而钱乙在书中取其主药熟地(即“鲜地*”)来作暂时命名;后世医生为了区别对待,便把钱乙发明的这剂方药叫做“六味地*丸”。


  王先生的小孩吃了钱乙的六味配方后,半个月就能开口说话,又半月后小孩变得生龙活虎。恐怕钱乙也没想到,他信手拈来的这一药方,一直用了近千年,妇孺皆知。

5

一代千古药王孙思邈的传奇神话故事


  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年-年)享年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里隐居了。隋文帝辅*的时候传令让他做国子博士,他却称病不受。并对周围亲近他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把他召到京城,非常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仰慕,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太宗再三要授给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再次坚辞不受。上元元年时,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给他,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赐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人,都以师弟的礼节待他。


  他一生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他为后人留下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本巨著。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年间,曾经多次出版过《千金要方》。孙思邈仙逝之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民众都要举行庙会,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由于他精通养生之术,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他的高超医术出神入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孙思邈在行医途中,有一次遇到四个人抬着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后面跟着一个哭得泪人一般的老婆婆。孙思邈定神细看,发现从棺材的底缝里滴出了几滴鲜血,便急忙上前挡棺询问详情。原来棺材里是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难产刚死不久,胎儿仍在孕妇的肚子里。孙思邈听罢认为这个产妇可能还有救。于是他就请求抬棺材的人赶紧撬开棺盖。只见产妇面色焦*,伸手摸脉竟发现还有微弱的跳动。他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选准穴位,扎了下去,并采用捻针手法,加大力度。过了一会儿,“死去”的产妇竟然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苏醒过来,同时腹中的胎儿也生出来了,发出一声清脆的啼哭。老婆婆见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性命,倒头便拜,四个抬棺的也长跪不起。从此,孙思邈能起死回生的声名传遍四方,被称为“活神仙”。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却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为此每日愁眉紧锁,坐卧不宁。他经大臣徐茂功推荐,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但是,在中国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太医给宫内妇女看病,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别人的口述,诊治处方。由于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又穿着粗布衣衫,当然不能让他接近皇后的“凤体”。因此,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根据这些情况,他加以分析研究,就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施行“引线诊脉”。片刻之间,孙思邈就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施展了神通,仅依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就能轻易地诊断人体脉搏的跳动。贞观初年,唐太宗在一次抵御外寇入侵的作战中,被敌*困于一座山头之上。他在山上的水潭饮水时,由于体困头晕,把他头上戴的龙纹玉饰映在水中的倒影看成是一条小蛇,此后总是疑心自己饮水时吞下了这条小蛇。待到班师回朝之后,他越想越觉得恶心,进而呕吐,竟成疾病。


  宫中太医用药几剂,均不见效。魏征只得请来孙思邈为他诊治。孙思邈见唐太宗面无病容,腹中并无异物。问清病因之后,他苦苦思索:蛇若吞进肚子,症状应更为严重,但现在只是幻觉疑惑,实为心理疾病。于是孙思邈先给唐太宗开了安神之药,然后拿来唐太宗出征时戴的帽子,让人打来一盆水,再让唐太宗前来观看。唐太宗在盆里看见一条龙纹的倒影,恍然大悟,顿时消除了心中的疑惑,病也就痊愈了孙思邈不仅治好了无数的患者,由于他修炼有方,医德高尚,还留下了许多医龙救虎、德加异类的神奇传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孙思邈修筑在高山悬崖下的茅屋木门被人敲响。他打开门之后,看见门口站着一位白衣秀士,当时天空雷轰电闪,暴雨如注,奇怪的是这位白衣秀士的衣服竟然滴水未沾!孙思邈问他:“你要瞧病吗?”白衣秀士急忙点头称是。


  孙思邈让他进屋坐下切脉之后说:“你非人类吧?”白衣秀士一愣,随即镇静下来回答:“何以见得?”孙思邈微微一笑:“你来则有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相助,静则风雷电全息。你的衣服在暴雨中丝毫不湿,加之你的脉象无不显示特异属性。如我猜得无误,你定是水府之尊枣神龙吧?”白衣秀士听了连连点头,连称:“难怪真人的大名,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真是盛名之下,其实不虚!”说完就介绍自己的病症:“数日之前,我因一时饿得急了,饮食勿勿,不知什么物件一下堵塞了我的食道。于是连日来苟延残喘,只能喝些稀汤以维持生命。”孙思邈听后让童子提着一桶汤药放在白衣秀士座前,督促他尽快饮服,中间不可稍息,否则此病难治。


  这白衣秀士一听急忙捧起桶来,一口气就将那一桶汤药给灌入了肚中。肚中一阵翻腾,那喉头又觉忍耐不住,立即低下头来,“哇”的一声,就着那桶大吐不止。当那白衣秀士惊疑地看到在那吐出的秽物中竟有一条长蛇混杂其中时,他由衷地赞到:“真人灵丹妙药,确是手到病除!”孙思邈“哈哈”一乐道:“什么灵丹妙药,只不过一桶醋拌蒜泥而已,酸辣交加,那蛇自然待不住了。”他顿一顿,接着说:“你病根虽除,元气未复,我再为你扎上一针,即可一劳永逸。”那老龙听了连声称好。


  孙思邈即走到白衣秀士的背后,取出一支尺余长的金针,对准他那顶心偏后的位置猛地扎下。那白衣秀士一声吼叫,即化出原形枣真正一条银光鳞鳞水桶粗细巨龙。软瘫盘结在地上动也不能动一下。那银灯似的一对大眼,定定地瞅着孙思邈。孙思邈说:“我金针拔下,你即腾身向屋内石壁猛窜。如能穿此山岩石壁,腾身云中,你的元气也就真正恢复了。”说着话就伸手拔下那龙身上的金针,喝道:“快穿石岩!”那白龙扭动身姿即向那石岩窜去。很快在那石壁上没入身形。但是那石壁上从此也就留下了一座宽阔幽深的巨洞。不一会儿,空中传来白衣秀士的声音:“真人德加异类,为神仙之榜样。我即返还府,防涝救旱,永为人类造福!”孙思邈打开门来,只见空中一道闪电,白龙身形在云际中晃动之后没入茫茫的天空之中。孙思邈在一次下山医治病人之时,返回途中忽见灌木丛中蹿出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尽管这位修道之人已经超然物外,对生与死都看得很平淡,但是猛然出现这种情况,孙思邈仍然大吃一惊。


  那猛虎也似乎知道孙思邈误会了它,行至距离孙思邈三尺远之处,即收拢两只前爪,叭伏于地,似在模仿人的叩首之状。孙思邈感觉奇怪,心中暗想:难道这山大王要求治病不成?于是问道:“你这老虎难道身上有什么毛病,需要我治疗吗?”只见那虎将头在地上连叩三下。但是此时孙思邈却想到:龙王是神灵之种,兽王可是残忍之类。虎饿食人,人人均愿手刃之而后快,我岂能救之以治成助纣之实?就对它说:“我生平有三不治,恶棍不治,妖邪不治,残害人群者不治。你是山中凶兽,我为你治好病,不就是帮助你去害人吃人吗?”说完即昂首挺胸向前走去。那猛虎紧紧地跟着他,用嘴轻咬他的衣角,口中“呜呜”有声,眼中竟也有泪水“哗哗”流下。孙思邈是修道之人,慈悲无量,见虎如此也心生伤感,不禁落泪。即止步说道:“你定要我为治病亦可,但要保证今后决不伤生害命!”那虎即放下他的衣角像羊一样趴伏地下,点头应许。孙思邈又说:“人类亦多有言而无信者,为防你亦有此毛病,你每天需要到我面前张嘴将牙齿给我检查!”那虎亦点头应许。


  孙思邈就为那只虎治好了病。这虎也真重信义,每天跟在他的身前身后护卫。孙思邈入山采药它好为其背药篓,衔药锄;出诊时好为他当坐骑。衔药箱,真成了孙思邈的忠实护卫兼僮仆。古代的郎中身上背上药箱,手上套上圆圈串铃,走衔过巷,齐额头举着“丁零丁零”地摇个不停。这“串铃”据称就是当地孙思邈为兽王除疾病,用以撑在虎口中伸入手臂操作用的医疗器械。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在中华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孙思邈以德养身,以医药济世为怀,不慕功名利禄,他在《千金要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医德高尚。他是名副其实的“千古药王”。

6

温病大家吴鞠通


  清乾隆五十八年()七月初一日,一位27岁史姓孕妇被人抬到京都皇城外的一个诊室。接诊的医生察看病人,脉搏洪数,全身发热,腹中痛,烦躁不安,舌苔正*,烂去半边,目睛突出眼眶外,如蚕豆大。患者家属说,病人已怀孕七个月了,几天前发热,曾请某医生诊脉,服药后热没退,腹中痛得更厉害。说着将配药的方单拿给接诊医生看,得知先用发汗药发汗,汗出热未退,又用了清肝胆火热的龙胆草、芦荟等药,病情加重。接诊医生告诉患者家属,孕妇得的是温病,不能使用发汗药,现在热*已进入病人的气分和血分,应用清热解*药。随即写了治疗气血两燔的玉女煎加犀角方:生石膏四两、知母一两、炙甘草四钱、犀角六钱、京米一撮、细生地六钱、麦冬五钱。病人服完一帖药后,烦躁稍静,腹不痛。又连服三帖药。复诊时,舌苔变黑,口唇发黑有裂纹,大便数日未解,小便欲解时仅数滴即停,溺管痛。接诊医生考虑到病人虽然有孕在身,也须用泻下药清理肠道,排除*素,拟大承气汤一帖。病人服药后,脉静身凉,目睛渐收,再与甘寒柔润药四帖,服后病情好转,之后,续服复脉汤加减方,专翕大生膏等,病人身体逐渐康复,足月正产。


  这位接诊的医生姓吴,名瑭,字配珩,号鞠通,山阳(今淮安区)人。这是他结束在四库馆中做检校等工作不久,在北京城瘟疫大流行时首次临诊,治疗的病例中的一例。十多年后,吴鞠通回忆说:癸丑年()时,京都出现了瘟疫大流行,我的朋友都来动员我去给病人治病。这时我所治的患者大多数是已经其他医生治疗过而病情恶化的危重病证,所幸经过我的治疗,救活了几十个人。但是这类病人被社会上无能的医生乱治而死的却是不知其数。他叹息广大的民众真是太不幸了,不是因为病不能治而死,而是死于不会治病的庸医之手。


  牛刀初试,就获得了不错的成果。其实,吴鞠通治疗温热病,全靠自己自学钻研。十九岁时,经历父亲患病而死,苦于父病不知医,而购买医书阅读。在医圣张仲景立志不去追逐名利而把自己的一生用于为广大群众解除病痛的精神感动下,走上自学医学的道路。学医四年后,目睹侄子巧官得了温热病,医生用双解散、人参败*散等治疗,最后全身发*死去。二十六岁时,被举荐到四库全书馆任检校后,读到吴又可《温疫论》,觉得吴又可说瘟疫病的发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温病非伤寒,温病多而伤寒少等议论是前人没有阐发过的,开始对温热病进行探索。广泛地阅读晋唐以来著名医家的著述,对其中精辟言论进行辑录,时常把如何诊治温病的事放在心中揣摩。历经十年,终于有了心得,上面的医案就是心得的验证。


  吴鞠通热心医学,不仅是一位好医生,还是《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一书的著者。《条辨》论述温病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九种,兼论了寒湿,指出湿温与其它温病的区别,分别概述了十种温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诊断、治法、治疗禁忌、方药、预防等,使学者一目了然。补充了《伤寒论》单论伤寒的缺憾,完善了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论述。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吴鞠通提出温病三焦辨证,和叶天士1的“卫气营血辨证”共同构成温病的辨证纲领。确立温热的病机是始于上焦,终于下焦,三焦分别联系肺与心(心包络)、胃与脾、肝与肾。治疗原则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指出三焦辨证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关系密不可分。


  温病的治疗方剂,按照清热养阴的基本法则,撷取众长选择制定。温病初起三方中的银翘散是吴鞠通在遵循《内经》提出的治疗原则,参阅喻嘉言、李东垣等医家经验,选取药物组成的。白虎汤选自《伤寒论》,吴鞠通把它列为主治温邪入里,热在肺、胃气分之证,并列出了使用禁忌。叶天士对温病辨证论治的精辟见解散布于医案中,吴鞠通精心研究叶氏医案,采辑精萃。在《条辨》的总方中,有50%的方子选自《叶案》。吴鞠通自制方剂中多数也与《叶案》有关。许多医家推崇《伤寒论》方治疗温病,但在如何使用上往往表述不清。《条辨》选用《伤寒论》原方30方,化裁原方40余方,强调“着眼处全在认症无差。”选制安宫牛*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三宝”,对温病中出现高热、惊厥、神昏的治疗疗效确切,不可替代。


  《条辨》确立了温病的理论体系,从此温病从《伤寒论》体系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温热学派。吴鞠通说:“对于伤寒的治疗,当然要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法则,同时参考后世各家的注释可以了。而对于温病的治疗,则应当在本书中加以探求,特别是书中对一些疑似病症的辨证方法,要认真进行探求和研究。”此观点受到众多临证医家的重视,甚至奉为圭臬。

7

葛洪医生巧治狂犬病


  葛洪,东晋丹阳句容(现江苏容县)人,他特别喜欢读医书,还常把来自民间的药方收录成册,编成药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治疗疟疾思路,就来源于葛洪著作的《肘后备急方》,他对中医治疗传染病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讲一下葛洪治疗狂犬病的故事。


  一次,句容县有个人被疯狗咬伤,不大工夫就浑身抽筋,发高烧,说胡话,乱跑乱跳,还打骂人…这病,就是狂犬病。如果抢救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但在那时,人们对它简直没办法,谁得了这病只好等死。可这一次,有人听说葛洪医生想出了新办法,就劝病人家请他来试试。


  葛洪医生被请来了。他一看病人疯疯癫癫的样子,马上让徒弟拿出针来,在大家的帮助下,先给病人扎了一针,病人立刻冷静些了,接着又灌些镇静的药。可是,不大工夫,病人又疯起来了;他再给针灸,灌药,仍是一会好一会坏。接连几次,都不见效。葛洪正在苦想如何对付这病,他徒弟劝他说:“这病自古难治,古书上也少见……”葛洪琢磨了一阵,象忽然开窍似的问徒弟:“人被疯狗咬后为什么会疯?定是狗的*液侵入人身的缘故。”徒弟随口答道,可怎样才能除去这*呢!我们可不可以把那咬人的疯狗杀了,用狗的*液来攻这*了!葛洪说:“对,您说的有道理,我们就试试吧。”于是,葛洪和徒弟就取出了疯狗的脑子,稍加整治后,敷在病人的伤口上,这样,不到天黑,病人就不抽筋了,到第二天,烧也退了,头脑也清醒些了。接着,葛洪又给敷了好几次,并配些消炎的草药合用,两三天后,病人就完全恢复了健康。

—THEEND—

肿瘤中医外治论坛

长按并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斗鱼向武汉捐款万协助肺炎防控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