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洋
单位:医院
肺癌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展望我国近30年该疾病的发病率,可以发现这30年间的肺癌发病率增长了%,其中城市人靠的发病率要远高于乡镇人口,且死亡率也相对较高。此外,目前中国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还不到15%。肺癌患者大多以能进行手术的I/II(早期肺癌)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在诊断时可以接受手术。而肺癌患者仅占肺癌患者的1/3,也就是说,大多数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局部晚期,无法手术治疗。对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理论上仍然存在治愈肺癌的可能性。放射治疗是治疗局部晚期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肺癌放疗中常用的放射治疗模式包括常规的分段/加速高激活度放射治疗、三维放射治疗和全脑预防性放射治疗。为了进一步探究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本文对这些放射治疗模式展开了综述,分析如下。
1
放射治疗肺癌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注射、药物和手术等疾病的治疗更为熟悉。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能够直观地理解,但对放射治疗的作用所知甚少。放射治疗可以有很好的抗癌效果,主要是因为它所发出的辐射可以携带一种特殊的能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辐射。自然环境中的辐射很可能会诱发癌症,但在辐射疗法中,辐射成为癌细胞的“杀手”。无论癌细胞是否以任何形式吸收辐射射线,它们所吸收的射线都将直接与癌细胞的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直接。对肺癌放射治疗中受损细胞dna的深入观察。简单地说,肺癌的放射治疗就是用大剂量的辐射照射癌症肿瘤,从而破坏和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生长和扩散。在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中,约有54%的肺癌患者会在其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接受放射治疗,约有45%的其他肺癌患者会在第一疗程接受放射治疗。此外,本研究亦研究非小细胞癌的治疗进展,发现约64%的非小细胞癌患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接受放射治疗,在其他肺癌患者中,约有35%的人接受了放射治疗。可见,肺癌放疗在肺癌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分析放射治疗肺癌的模式
2.1常规分割/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治疗肺癌的困难类型。其肿瘤细胞标记指数可达8.3%,潜在的加倍时间较短。此外,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更快。在放疗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残留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因此,有必要给予患者较高的辐射剂量,以有效破坏和杀死肿瘤细胞。例如:对于一个直径小于5cm的小型肿瘤,按照每日1次,每次2Gy的放射量,则需要80~90Gy,甚至是Gy的放射量才能够破坏、杀死肿瘤细胞。而常规放射治疗的剂量则为60Gy(每次2Gy,治疗30次),对比研究,常规放射治疗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只能抑制大部分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有这增殖速度较快的特性,而健康细胞组着则存在着放射敏感性,这使得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需每日给予患者更多次的放射治疗才能起到良好的破坏、杀死肿瘤细胞效果,也就是克服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达到修复压致死损伤的目的。此外,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也可以通过分段照射治疗,即:每天两次,每次1.2Gy,加速化疗应改为每天照射3次,1.4~1.5Gy一次。一组未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照射超过20次,总剂量超过50Gy。照射治疗后,所有患者随访5年,发现患者的生存率高。高达27%,可以看出存活率有显着提高。目前,大多数报道或文献一次推荐2Gy用于直径3cm的肿瘤,32次治疗,总剂量64Gy。对于直径1的肿瘤。3cm,推荐使用超分割放疗。
2.2三维形放射治疗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这使得相关医学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其中,现代辐射治疗技术除精密放射治疗技术外还逐步产生。例如:调整强放射治疗(Sabro刀),三维适形放射治疗(X刀,光子刀),立体放射治疗(伽玛刀)等。在使用上述放射治疗技术,还有必要使用MRI和PET,CT等辅助技术。这些辅助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不规则肿瘤并采用适当的照射治疗方法。它有效地改善了先前治疗区域辐射剂量的不科学分布,并且增加了辐射区域的剂量,使其分布更均匀,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辐射。减少放射治疗对患者的*副作用。这在年轻,暴露于大量,肺功能差,耐受性低和联合放疗的患者中更为明显。此外,根据大量临床研究数据,当使用常规分段照射作为判断依据时,患者的不可识别耐受性约为20Gy,而2/3肺耐受性为30Gy,而1/3肺是40Gy以上。基于这些数据,3DCRT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改善上述放疗的不足。它可以应用于放射治疗过程。不仅可以精确地描绘需要照射的目标区域,而且可以精确地测量所需的辐射剂量。再加上3DCRT本身可用的有效固定装置,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健康组织暴露。同时三维技术的有效应用,还能准确的计算出照射剂量>20Gy的肺体积、总体积占比(V20)以及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几率。通常情况下,如果V20<22%,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则就是0;如果V20<30~40%则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就是13%;当V20<40%时则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将上升到36%。除此之外,通过三维技术还可以显著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一般情况下可达81~95Gy,使患者1~2年的生存率提高到32~64%,同时还存在有利于患者预后的因素,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当患者体重降低幅度<5%时,其的存活率高达74%,而为发生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存活率则可达到41%。
2.3全脑预防性照射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至少有25%的肺癌患者会发生癌细胞的脑转移,这需要患有小细胞肺癌的患者进行MR,颅脑CT和其他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上,部分患者会去神经外科进行小细胞癌脑转移的诊断和治疗,但经手术或其他辅助检查方法确诊后,发现他们是肺癌脑转移;近8%的患者可能有单纯的肺癌脑转移,而17%的肺癌患者未能治疗大脑。因此,一旦肺癌患者出现脑转移,建议他们通过全脑照射治疗。一般来说,照射剂量与正常剂量相同,即10次暴露时为3Gy,总共30Gy剂量或20次暴露,每次2Gy,总剂量为40Gy。尽管预防性脑照射可以有效地降低脑转移的发生率,但它也具有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命周期的缺点,并且还可能导致患者的放射性脑损伤。同时,如果全脑预防性放射治疗再次诱发肺癌脑转移,患者将不再继续接受放射治疗,即使他们选择接受化疗,其治疗也不会令人满意。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预防性脑照射始终存在不受推荐的态度。如果患者发生肺癌单个病灶脑转移病灶,则建议采取手术治疗或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如果患者发生肺癌三个以上病灶的脑转移,则建议先采用全脑照射治疗,然后再使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已发生转移的病灶进行追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医疗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放射治疗肺癌过程中,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牢记“三精”原则,也就是精确治疗、精确计划、精确定位,以此来保证在最大程度给予照射剂量破坏、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降低放射治疗的*副作用,最终实现提高治疗增益比的目标。另外,PET、CT、MRI以及全脑预防性照射等先进技术的使用,更加精准的勾勒出了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靶区,同时还为它们提供了生物靶区,这为临床个性化放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来源:RENOWNEDDOCTOR
肿瘤医学论坛综合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