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病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国际首创为救38岁气管癌晚期患者华西这
TUhjnbcbe - 2022/12/4 20:31:00

对于38岁的内江教师张岩(化名)来说,在自己的人生规划里,还有很多任务等待完成:送许多学生毕业升学,点亮“桃李满天下”的勋章;抚养孩子长大成人,陪伴妻子和父母亲人走过美满的一生……

但他从来没想到的是,在实现这些梦想之前,自己就将被长在气管上的晚期肿瘤给活活“扼死”。

3/4长度的胸段气管已经被恶性肿瘤侵犯,而且肿瘤还将不断长大,将会慢慢被堵塞,最终导致窒息。手术切除,几乎是唯一的救命办法。

然而,由于气管没有人工替代材料(即人工气管),所以切除后,只能应用自身气管进行吻合重建。

人体的气管、支气管和肺连在一起,再通过左右肺动脉和左右肺静脉与心脏连接在一起,所以气管切除长度仅为3~5厘米,平均切除4厘米才能进行气管吻合重建。迄今超过5厘米长度,是气管外科切除的极限或者手术禁区。

为了增加气管切除长度,全世界的医学专家们进行了50多年的探索,均没有解决这一气管外科的国际难题,也没有突破气管外科的“手术禁区”!

人的气管长度只有10~13厘米,平均11厘米,试问一个气管3/4长度都被肿瘤“侵蚀”的人,又该如何活下去呢?

医院肺癌中心的周清华教授,通过应用他自己在国际上首创的“移心气管重建术”,帮助张岩战胜了世界气管外科的又一个“不可能”!

3月31日,在医院肺癌中心,经过周清华教授团队5个小时的努力,这台全球独创术式、难度堪称“世界级”的“气管大长度切除再吻合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气管上的肿瘤被完整切除,且呼吸、心肺功能保留良好!

这也是医院肺癌中心开科以来,完成的第一例“世界级高难度”---“移心气管重建手术”。

而接下来的术后半个月内,张岩在周清华教授团队的精心照料下,又成功战胜了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风险,于今日(4月15日)上午顺利出院,重新开启充满希望的幸福人生。

回顾这“死里逃生”的半个月,张岩的妻子感慨:“悬在心里面的大石头落下来了!”

青年教师一心教学干咳大半年没在意

直到一天,他咳出了大口鲜血……

张岩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家里父母、兄姐身体都非常健康,没有肿瘤家族史,自己也从不吸烟,所以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遭遇这么凶险的呼吸道恶性肿瘤。

最初的症状,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陆续干咳和呼吸困难。在将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张岩一直是个热心而且要强的老师,不仅担任班主任,还担任着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一周除了要上20多节课外,还经常在放学后为落下功课的学生补课,所以嗓子有点不舒服,偶尔咳出一些带血丝的痰,他都没放在心上。

但是,他也从那时起察觉到自己的体力明显不足,连爬6楼回家都开始严重气喘。

直到今年1月25日,因为一次重感冒,又吃了辛辣的食物,他在一阵猛烈的咳嗽中,竟然大口咳血,把全家人都吓慌了,医院检查。CT提示气管端增厚,医生初判是“肺结核”,又做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报告上触目惊心:“胸段气管肿物(肿瘤?)”。医生建议他,医院进一步诊断。

春节刚过,张岩和家人医院,在接受病理等一系列进一步检查后,张岩的最终诊断结果放在了周清华教授的桌上:气管鳞癌,而且已经发展到晚期。

和“全球第一高发癌”——肺癌相比,气管癌是呼吸道恶性肿瘤里发病率相对较低的一种,吸烟和环境颗粒物污染是它的主要风险因素。“虽然张岩自己不吸烟,但平时也有接触二手烟等的可能”,周清华教授说:“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发现太晚,如果能通过筛查早期发现就好了。”

将生死托付给医生:

“儿子才10岁,我还想看着他长大”

作为全球知名胸外科专家,周清华教授在胸肺肿瘤领域曾多次完成全世界首例高难度手术,并自创多个新的外科手术术式,是全国乃至全球许多同行推崇的“第一把刀”。

所以和很多从外地、外省甚至国外辗转慕名而来的患者比起来,张岩某种程度上又是幸运的——患病后,身边很多朋友、同事都强烈建议他直接去华西找周清华教授,节省了很多时间。

“必须做手术,而且越快越好,不然肿瘤很快就会堵塞气管,最终因窒息离世”,这是周清华教授给张岩的诊断和建议。然而他也反复对张岩强调:手术难度很大,风险也很大,能接受吗?

“一点都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张岩说,自己是一个很有规划的人,每5年、10年在工作上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时候买车买房、给家人好的生活……都有很清楚的规划,“而且儿子才10岁,那么聪明,那么可爱,还想看着他长大。”

刚知道自己得病时,他说自己也消沉过,但最终还是不甘心,放任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

“周教授能为我手术,已经是我最好的机会,那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这条命就托付给他,放手一搏!”

突破极限的手术方案:

切除约80%的胸段气管,怎么做到的?

得到患者的全心信任,周清华教授立即马不停蹄地开始组织手术团队,完善术前检查,设计手术方案。

(周清华教授手绘气管被肿瘤侵犯的长度后更正为7.5cm)

据周清华教授介绍,气管鳞癌对内科治疗(放疗和化疗、免疫治疗)都不是很敏感,所以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仍是手术,但肿瘤能不能安全切除,关键在于它的大小及气管受侵范围,因为这关系到切除气管的长度。

人体气管不可再生,也尚无人工材料可以替代,只能在切掉一段病变的气管之后,将剩余的气管上下“拼接”在一起,重建呼吸道。

根据一个人头部的姿态不同,气管会有一定的延展性:当低头时,气管几乎全部移入胸内;当仰头时,一半以上的气管能伸至颈部……国际公认的气管切除极限长度为4㎝,否则很可能会吻合失败。

然而,术前检查发现,张岩的气管被肿瘤侵犯的长度已达到7.5cm,大大超过极限长度,这要怎么办?

周清华教授在国际上首创的“移心气管重建手术”,通过切除患者右侧全部心包和心底部心包,游离和切除下腔静脉周围心包、游离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右肺上静脉、右肺下静脉和心脏,将心脏和大血管整体游离上移到胸腔顶部,气管也随之上移到胸顶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气管切除长度不能超过5厘米的“世界难题”。

周清华教授应用他所创的“移心气管重建手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治疗了数百例晚期气管肿瘤患者,包括多例第一次气管肿瘤切除失败,第二次再手术的病人;也包括切除胸段气管全长联合部分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及右中间支气管及右肺上叶切除,应用左主支气管远端和右中间支气管在胸腔顶部进行气管重建。

“移心气管重建手术”简单讲就是:

向气管下方的心脏“请求支援”

由于心脏和肺的限制,气管是不可以向上提拉的,因此只有将右侧心包、心底部心包全切除术,游离下腔静脉、右肺上静脉、右肺下静脉、上腔静脉和心脏,这样才能将心脏大血管游离上移至胸顶部,使气管还能再提上去7-10公分左右……

就这样,经过一番“上拉下提”之后,就可以额外腾挪出一定长度的气管,并通过“移心气管重建手术”让这台从不可能手术,变为可以手术。

3月31日上午,这台由周清华教授主刀、秦昌龙主治医师以及两名进修医生协助、华西麻醉手术中心3名麻醉专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这台“世界级”高难度手术仅耗时5个小时便顺利完成。

根据现有发表文献,能完成如此具有挑战和高难度手术的,全世界只有周清华教授一人。

手术结束后,接到秦昌龙医生第一时间打来的电话告知手术“一切顺利”,张岩的妻子瞬间哭出声,她说周教授就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并表示了配合后续治疗的信心。

术后72小时最为重要

多个难关要闯,每个都可能危及生命

手术顺利完成,并不意味着就平安无事了,周清华教授介绍,术后恢复的关,才是最难闯的!

气管是连接喉咙与支气管之间的管道,不仅是空气的通道,而且具有防御、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作用。而被切开的两段气管想要重新吻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次咳嗽、一次感染都可能置患者于危险的境地。

术后72小时,危机四伏。

保护吻合口的安全,患者必须长时间维持低头的姿势,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种原因对气管吻合口的牵拉压力。

为了保证这一点,周清华教授团队用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在他的面颊两旁皮下各缝一针双10号线在锁骨上,中间下颌再缝一针在胸骨上,用这样三根“弦”来固定头部姿态,尽可能减少使气管发生意外的几率。

医生团队还反复提醒护士、家属和患者要时刻注意,术后一周内不能向右侧侧身,因为失去右侧心包包裹的心脏会脱离原位,当心脏一旦“掉”出来,就可能立即停跳……

这样的姿势十分难受,每天周清华教授都会在来查房时额外鼓励张岩几句:“只有把这一关挺过去了,三个月后又是一条好汉,又可以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当英语老师。”

就这样,医院ICU医生护士、肺癌中心医生和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料下,张岩终于熬过了术后最危险的阶段。术后10天,他开始下地走动,跟妻子说上几句话,恢复情况不错;而等到3个月以后,他才能做后仰头的动作……

顺利出院,他的妻子说:

“悬在心里的大石头落下来了”

今日(4月15日)上午,恢复良好的张岩顺利出院,将回到家中继续休养。因为他现在还不能说太多的话,他的妻子说:

“手术非常成功,现在恢复得也很好,悬在心里面的大石头落下来了!要非常感谢周教授和他团队的医生护士对张岩自从住院以来的照顾。”

秦昌龙医生强调,关于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手术往往只是第一步,医生会尽力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术后康复治疗方案,以期让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最优化。

周清华教授表示:

“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是我们能拯救生命的坚实后盾,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医院救死扶伤的责任。”

文/编辑丨Mkiki王欢

图片来源丨rf视频截图soogif

监制丨清清

审核丨蓝岚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际首创为救38岁气管癌晚期患者华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