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病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这样吃靶向药,让肺癌患者活的更好更长久
TUhjnbcbe - 2021/11/20 20:10:00

“对于我国的肺癌患者来说,“EGFR”基因已经越来越耳熟能详。很多肺腺癌患者在入院后,会被建议去做相关基因检测,其中EGFR基因是必选项目,这是因为,它是肺癌的主要驱动基因。针对这一基因突变的肺癌,市面上有众多靶向药可以使用,怎样使用,怎样顺序的搭配可以获得最优的效果?医院的专家李峻岭大夫今天要分享的这一项研究,或许可以给广大患者一些新的认知和启示。”

肺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在不同的人群人种中有较大的差异。EGFR基因作为目前已知的肺癌的最重要的驱动基因之一,其发生概率在高加索肺腺癌人群中发生率约为10-15%,而在亚裔肺腺癌人群中却高达约60%,让后者成为更加受益于EGFR-TKIs类分子靶向药物的“幸运儿”。

经历近15年的临床实践探索与持续的新药研发,目前已问世的适用于EGFR突变肺癌患者的靶向药,按作用机理以及上市的时间先后,可以大致分为三代,主要包括:第一代药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以及埃克替尼(中国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第二代药物主要有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第三代药物目前已上市的为奥希替尼。

其中,第一代药物对于野生型EGFR和突变型EGFR具有很好的活性,对于TM无活性;第二代药物,以阿法替尼为代表,其靶点更广谱,有研究显示第二代药物同样适宜于一些EGFR罕见突变;而第三代药物,主要指奥希替尼,其特异性针对EGFRTM突变型。第三代药物具备一定的EGFR第二代抑制剂的作用。

对于肺癌患者而言,EGFR突变性质的检测已经成为肺癌个体化诊疗的敲门砖,但由于肿瘤的高度特异性和较为活跃的生物学行为,患者在接受治疗尤其是靶向治疗的过程中,肿瘤本身的生物学演变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一种药物再强,初始治疗效果再好,肿瘤也会面临或早或迟的耐药发生,所谓“一成不变难应肿瘤万变”。无论选择何种治疗,后续的耐药后治疗策略都是始终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个难题。

而对于EGFR突变的患者而言,如何合理的安排一线治疗和后续治疗,从初始治疗能向后看多远,可能是每个肺癌医生总在思考的问题。

几个月前,一项全球的真实世界研究GioTag,引发了对此问题的新一轮思考。研究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择了例EGFR突变的患者,这些患者均为一线接受阿法替尼治疗,随后确定出现获得性耐药的TM突变,进而接受奥希替尼治疗的人群。这些患者在接受一线治疗之前确认EGFR突变类型,均为DEL19型或(和)LR型,在亚裔亚组中,患者以女性为主,PS评分0-1分的患者占到九成(排除了有症状的脑转移患者)。

在一线治疗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时患者需确认TM突变阳性,进而进入到二线的奥希替尼治疗中。对于这样一组一二线序贯治疗的人群,数据统计中发现,阿法替尼-奥希替尼的一二线治疗时间总计可达26.7个月(截止数据发布仅有52%的受试者出现二线治疗失败而出组),这一治疗模式所带来的患者长期生存获益较为明确,患者2年生存率可高达79%。

阿法替尼和奥西替尼是这一研究的主角

其中亚裔人群的一二线治疗时间总计可达46.7个月(近3年11个月),远优于非亚裔人群以及整组人群的数据。在亚裔人群中的一线药物(阿法替尼)至治疗失败时间、二线药物(奥希替尼)至治疗失败时间,从中位数的绝对值上,亚裔均优于整组人群,因此亚裔患者的2年生存率很可能高于80%。

而在多数一线治疗前无脑转移的患者,疾病进展或不耐受时报出脑转移的患者比例仅为6.6%,九成以上患者在接受二线奥希替尼前并无脑转移基线特征,加之奥希替尼同样具有很好的透脑特性,对于患者脑转移将具有持续控制的可能性。因此,初治治疗患者无论是否具有无症状脑转移,均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我个人认为本研究给予EGFR突变型患者在治疗决策的选择上,提供了一些很好的依据,尤其是对于亚裔患者。虽然这项研究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此处不做赘述)。

还是回到我之前所提及的,对于EGFR突变的患者而言,如何合理的安排一线治疗和后续治疗,从初始治疗能向后看多远,是每个肺癌医生总在思考的问题,没有最好,只有越来越好。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医院李峻岭医生”,有删减

编辑:孔雨童

有癌不可怕

有爱不孤单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样吃靶向药,让肺癌患者活的更好更长久